首页 > 解读回应 > 回应关切

有一种突发剧烈胸痛叫“主动脉夹层”,患者多有高血压且长期控制不好

发布时间 : 2025-08-12 来源:长沙晚报 字体大小:

不少人觉得自己还年轻,血管疾病离自己很远,因此对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毫不在意。殊不知,其实疾病已经悄然来袭。近期,长沙市第四医院接诊多例突发剧烈胸痛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在40岁至50岁之间,都存在长期忽视血管健康的情况。什么是主动脉夹层?它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有哪些?出现什么情况要警惕主动脉夹层?长沙市第四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许顺驰进行了详细解答。

主动脉夹层患者多数血压高且控制不好

40多岁的长沙市民许先生,有近10年高血压病史,却从未规范用药,还经常进行剧烈活动。近日,他在运动后突发剧烈胸痛、背痛,被紧急送到长沙市第四医院。经检查,他患的是主动脉弓巨大夹层动脉瘤。

42岁的刘先生比较喜欢打麻将,近日连续搓麻将一通宵,快散场的时候突发剧烈胸痛。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他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原来,刘先生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加上长时间打麻将,多重因素叠加诱发了主动脉夹层。

年近五十的杨先生有5年多高血压病史,自行服用一种降压药物,但多年来不曾监测血压,还时常喝酒、熬夜工作或钓鱼。几天前的清晨,他在钓鱼时突发剧烈胸痛,被急诊送医,检查提示胸主动脉夹层并向下撕裂至髂动脉,真腔已经很小,随时存在破裂、休克死亡风险。

长沙市第四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团队通过缜密的术前准备、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在麻醉手术科、介入治疗科等多学科的默契配合下,开展微创手术——“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患者术后一周左右顺利康复出院。

“从我们接诊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患者年龄在40岁至50岁之间,多数有高血压,且长期血压控制不好,生活习惯也很相似:长期高压工作、应酬频繁、饮食油腻、吸烟、饮酒等。”许顺驰说,主动脉夹层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最凶险的心血管疾病”,但民众知晓率不高,需要引起关注。

出现剧烈的突发性胸部疼痛时要警惕

许顺驰介绍,人体正常的血管分为三层结构,分别是内膜、中膜和外膜,当内膜受到损坏,高速的血流便会通过破损口冲入中膜,并将其撕裂形成腔隙,主动脉夹层便是这样形成的。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在主动脉壁内层和中层之间,形成一个潜在的、血液填充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将主动脉壁分为真假两层,类似于“夹层饼干”的结构。由于主动脉是人体内最大的血管,负责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因此主动脉夹层的破裂会导致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主动脉夹层之所以被称为“最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它起病突然、病情变化迅猛。很多患者在发病时并没有明显的预兆,一旦出现症状,如剧烈的胸痛、背痛等,往往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阶段。“相较于大家较为熟悉的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可能更高,病情发展速度也可能更快。若不及时救治,血流会冲破外壁,造成大出血、休克,死亡也就是一瞬间的事。”许顺驰说。

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内因是主动脉壁退变或中层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细胞病变,而主动脉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尤其是高血压病,则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外因。具体说来,主动脉夹层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高血压与高龄;主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老年人发生主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遗传性血管病变,患有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明显增高,其他如二叶主动脉瓣畸形、主动脉缩窄等,可增加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主动脉炎性病变,如巨细胞动脉炎、特发性主动脉炎、白塞氏病等;主动脉局部感染或外伤,如主动脉周围组织感染,车祸及坠落等外伤均可造成主动脉的损伤,增加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

出现什么情况要警惕主动脉夹层?许顺驰表示,主动脉夹层患者往往会出现剧烈的突发性胸部疼痛,有的患者胸痛如同刀割痛或者撕裂痛一样。一般由胸部向胸前或者背部放射,持续时间较长,服用硝酸甘油也无法缓解主动脉夹层带来的剧烈疼痛。如果发作时病情比较重,往往会有血压升高、焦虑不安、大汗淋漓、心跳加速、脸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休克。当血管外膜破裂时,血压便会降低。如果夹层累及脊髓供血以及脑供血,可能会出现神志模糊、偏瘫、放射异常、视力模糊、大小便异常、昏迷等多种症状。如果累及主动脉瓣或者冠状动脉,容易产生心衰、心肌梗死的症状。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发病风险

如何预防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呢?许顺驰提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控制血压:主动脉夹层大多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所以保持血压正常和稳定、预防冠心病可以间接降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冠状动脉扩张剂等,积极配合治疗,将血压和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禁止熬夜,避免突然劳累、负重、排便剧烈、高温和发热,适当运动等。

注意饮食: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喝咖啡、汽水等,饮食要清淡,勿暴饮暴食。

定期体检:监测血糖、血脂,定期进行血管相关检查。一旦出现疑似主动脉夹层的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秋老虎”发威,谨防脑中风

“120”原则教你识别脑中风

长沙晚报讯8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贺萍 张璋)“秋老虎”发威,持续高温不仅让人难耐,更给脑血管健康埋下隐患。据湖南航天医院卒中中心的数据显示,7月脑梗死病人统计有60余人,收治的脑出血病例近2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近20例。这些数字背后,是高温天气对人体血管的严峻考验。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产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的疾病。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高的特性,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等)占所有脑卒中的75%~90%,而出血性脑卒中(脑溢血等)占10%~25%。男性、肥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等属于高危人群。

酷暑天为什么脑卒中容易 “找上门”?湖南航天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潘利红解释,这是因为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会通过出汗散热,从而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升高,就像流动的河流突然变浅变稠,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同时,高温会让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对本就脆弱的脑血管产生冲击,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外,很多人因为贪凉长久吹冷空调,冷热交替刺激会使血管频繁收缩、舒张,如同反复拉扯的橡皮筋,极易出现破裂或堵塞。

如何掌握脑卒中发作的“黄金时间窗”,需记住识别脑卒中“120”原则。“1”是看脸是否对称、嘴角是否歪斜;“2”是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抬举困难;“0”即听患者说话是否含糊不清。若出现任何一项,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因为脑梗死患者需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或6小时内进行血管内治疗,这样才能大幅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湖南航天医院卒中中心的临床案例表明,及时规范进行治疗,可让多数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持续高温如何预防卒中,潘利红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保证充足饮水,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一次性豪饮冲淡胃液;合理调节室内温度,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避免冷风直吹身体;饮食上清淡少盐,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少吃高油高糖食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时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或减药;适度运动,立秋后可选择早晚凉爽时段进行,避免高温下剧烈活动。

潘利红提醒,当身体发出“预警信号”应引起重视。突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视物模糊、言语不清、步态不稳等,这些症状可能短暂出现后缓解,但往往是卒中的前兆,千万别抱“再等等看”的侥幸心理,需立即就医。

高温持续,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做好科学防范、掌握急救知识,才能有效降低风险。正规医院的卒中中心均会24小时待命,从接诊到治疗全程高效,用速度抢时间,以精准保疗效,转运分秒必争,救治刻不容缓,用绿色通道铸就生命与健康的极速通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