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优化营商环境 > 工作推进情况

科技为笔文化为墨,绘天心“爆款”

发布时间 : 2025-11-03 来源:长沙晚报 字体大小:

“首期将统筹投资2000万元,打造50部微短剧,以镜头讲述百姓故事,赋能产业发展,擦亮城市名片。”2025年10月14日晚,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活动现场,天心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曾红鹰正式发布“蓝风有戏”微短剧创制计划,瞬间点燃了全场创作者的激情与期待。

长沙城南,天心经开区内,一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酣。从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文化数据专区上线,到蓝风微短剧基地数字影像超级工场投入运转;从《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云端便捷呈现,到三维实景张家界带来的沉浸式漫游体验……如今的天心经开区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徐徐铺展“文化+科技”融合新图景。

勇闯“文化+科技”融合之路,天心经开区底气何在、硕果几何、未来何往?

底气与实力:厚积薄发的“融合沃土”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在天心经开区蓝风微短剧基地,多个剧组穿梭于各个高品质拍摄场景之中,抢拍他们的“爆款”故事。这个中南地区首个大型数字影像超级工场,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规划设计的75个现代实景场景,3大虚拟棚支持270全景拍摄,满足现代题材微短剧拍摄的一站式需求。

如此重量级项目为何青睐天心经开区?

答案或许藏在湖南蓝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宋秀芬的感慨里:“项目从接洽对接到正式落地,只花了47天;从签约到试运营,不到2个月。天心经开区不仅有我们梦寐以求的场地,还有高效的营商服务和政策扶持。”

早在2025年7月的湖南省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天心经开区就发布了微短剧专项扶持“十二条”,从基地建设、场景打造、入园拍摄、资金融资等方面,全力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护航”。不仅如此,园区还成立了微短剧服务专班,由专人对微短剧基地打造、微短剧拍摄、微短剧出海等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

而中国电信中南智能算力中心、湖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构筑的“算力底座”,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搭建的“数据桥梁”,360全国科创研发总部(长沙)筑起的“安全屏障”,这些都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提供了“硬核”支撑。

空间红利的释放也十分让人期待:绿心工业企业退出后,3000亩土地“重获新生”,为文化科技企业落地提供了充足“画布”;长沙奥体中心、暮坪湘江特大桥等重大项目陆续布局,如同一个个“引力场”,吸引着各类资源向这里汇聚。

正如曾红鹰所说:“我们既有文化的‘根’,又有科技的‘力’,更有空间的‘量’,这就是我们敢拼敢闯的底气。”

融合之路:园区与企业共续“破圈”故事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天心区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既有太平老街青石板承载的千年记忆、贾谊故居延续的文脉薪火,也有湘江霓虹与解放西烟火交织的都市活力。

在这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天心经开区与园区企业一起,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共同续写“文化+科技”的“融合”新篇章。

园区搭台描绘融合画卷。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天心经开区搭建起赋能平台,1500余家文化及相关企业在这里深耕细作,共同描绘“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

湖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和广告产业园——长沙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正是这一进程的重要载体,它拥有贺龙、九峰、暮云三个核心区,打造南部文旅、中部文创、北部文数三个特色产业片,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构建起良好的产业生态,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产业集聚激活创新动能。在这里,百度、360、深思考等人工智能企业扎根生长,青苹果数据城等数字出版机构稳步发展,湖南顺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湖南亚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创意企业活力迸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长沙受理窗口、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长沙工作站等公共服务平台同步运行,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生态构建促进活力释放。天心经开区专门成立了湖南天创文科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文化+科技”、文旅、文体项目运营;整合中南大学、湖南示范大学等高校资源,在全市设立首个“科技副总”服务站;同时,依托国家级园区优势,打造“文化+科技”特色的天心创谷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超4000平方米,覆盖电竞、非遗、数字展陈、中医药文化等60余个项目。

内容创新催生爆款作品。湖南省第一测绘院打造的张家界实景三维项目,融合XR、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历经三年建设推广,推出10余项“文化+科技”产品,成功入选全国60个实景三维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让人们通过手机就能沉浸式感受奇峰险壑的壮阔;在青苹果数据城,泛黄的旧报纸经扫描、校对、入库焕发新生,这里已完成500多项国内外大型数字化工程、数十万种图书数字化项目,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沙幻维影视有限公司则用三维动画技术激活文学IP,其参与制作的《斗破苍穹》跻身国产动漫前五。

未来蓝图:三大行动激活新动能

展望未来,天心经开区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目标清晰、信心满满。“力争‘十五五’期间,落地5至10个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项目,引进30家以上有代表性的文化和科技融合优质企业,培育1至2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曾红鹰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具体规划上,天心经开区实施“数智赋新”“数字赋能”“数制赋力”三大行动。

“数智赋新”行动依托天心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动场景赋新。同时,借助科技手段推动文旅消费项目推陈出新、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文旅消费扩容升级,并依托长株潭一体化战略,整合三市文旅资源,推动合作赋新。

“数字赋能”行动以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为依托,鼓励更多文化企业主体采集文化资源数据,形成文化大数据上线交易的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园区算力中心的作用,为数字文化企业提供强大支撑,并以五一商圈、太平老街的文旅消费数据为基础,用大数据技术催生新的应用场景。

“数制赋力”行动引进音视频装备制造等智能制造项目,争取打造1至2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在8K+5G转播、数字孪生、虚拟数字人等新技术上加大研发及应用力度,并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在产业布局上,天心经开区将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上重点打造“天心数谷”“暮云南”“兴马洲”三大组团。“天心数谷”将重点布局文化科技企业孵化、智能算力支撑等,打造广告创意传播基地;“暮云南”将重点布局微短剧拍摄制作、低空文旅产业等;“兴马洲”将重点布局智慧文旅体验场景。

凭借文化根脉与科技算力的双向赋能,依托政策护航与空间扩容的坚实支撑,天心经开区筑牢“文化+科技”融合的底气。随着三大行动落地筑基、三大组团协同发力,这里正以澎湃动能迈向更广阔的发展新局。


信息来源:长沙晚报

2025年1015

天心区发改局转发

2025年11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