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天心 > 阅天心 > 天心纪录

白沙古井——总有一口井水解渴酿酒

发布时间 : 2021-09-06 来源:天心区档案馆 字体大小:


白沙古井:墨华榭里品茶时

  

位于市区贺龙体育场附近白沙街东、天心阁东南方约1公里处,回龙山下西侧,有一口天下闻名的古井——白沙古井。它是长沙第一泉,也是自古以来的江南名泉之一,明清时期就可与济南趵突泉、贵阳漏趵泉(即圣泉)和无锡惠山泉相媲美,现一般将其与趵突泉、漏趵泉、虎跳泉并称“天下四大名泉”。而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古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

  

1.总有一口井水解渴酿酒

  

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因为明以前的长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但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沙就形成了城市雏形。水井,是前人生活中的必需。1987年底至1988年初,长沙建设五一广场地下通道和商场时,清理了一批古代水井,计有16口,其中战国4口,汉代7口,魏晋唐宋共5口,在战国水井中出土了绳纹圜底陶罐和鬲、钵等日用陶器残片,还有一把铜削。1994年挖掘近邻的省供销社工地以及1996年发掘平和堂大厦工地,共发掘了战国时期的古井数十口。据此,有人推测白沙古井始掘于春秋战国时代,这有一定的道理。明崇祯十二年(1639)刊印的《长沙府志》记载:“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可见,到此时白沙井已大大有名。清《一统志》也记载道:“在县东南二里,广仅尺许,最为甘洌,汲久不竭。”长沙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这沙水,指的就是白沙井之水。

   白沙井水,水质清纯,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杂质极少,甘甜可口,且源流充沛,四季不断,泉水不溢不竭,随舀随涨,始终保持同样深度。《湘城访古录》说:“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不变其气味。”水味如此,其实是由地质情况决定的。原来回龙山一带为古河床,在地质学第四纪初,出现冰期,在冰川融水和河流冲刷下,形成砾石层于白斑网纹红土层下,再下层为不渗水的板岩。后因地层下陷,使白沙井及其附近地层成为蓄水深厚的地下水库。地下水长年累月顺着地层斜面往下流动,经过沙砾层的沉淀过滤,在白沙井处露出。这样,井水就水质特佳、清澈甘美、长饮不竭。明清至今,通往白沙井的道路总是被熙熙攘攘的人流弄得湿漉漉。前来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盛水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门,可乐瓶、食用油壶、塑料酒壶,更有甚者提来了矿泉水桶。取水者,有的要用白沙井水解解馋、润润喉,而更多的则是挑井水去泡茶。

  现回龙山下,开辟了白沙公园。公园大门是一个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刻着一副对联,分别是“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和“古井媲潇湘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横批为“白沙古井”。进门后是一片由条石铺就的广场,数棵参天古树将广场团绕,浓荫蔽日。广场北面建有一座两层的苏州园林式的白沙茶艺馆,庭前广植桂花树,馆前门联“一园月色和茶煮,万古泉声带韵流”是“湖湘楹联七子”之一、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邹宗德先生所撰。公园的灵魂当属公园中央的白沙古井,背倚仿古而筑的小土山,环井而砌的麻石栏杆将山与井分隔开来。井区为略低于地面的扇形小广场。白沙井原来只有一眼出水,到明末时水分成二眼,经过多次修整后扩为四眼。井口0.6米见方,用大理石砌成,长约67厘米,宽仅33厘米。井口东侧竖有“白沙古井”石碑,水至穴底上涌,与井口持平,多余者沿石条缝隙流到小广场两侧的沟渠中排走。

  旧时,井旁有一龙王庙,庙中有一副对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井旁原有亭榭楼台,曾多次修葺,后毁于兵燹。

长沙名酒“白沙液”,就是用此水酿成的。关于利用白沙井所在山脉(古称锡山)的泉水酿酒,历朝很多人皆予以赞赏。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酵”之赋,唐代诗人杜甫也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佳句。因而,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中总结说:“长沙之酒,自古有名。”1974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陪同下来湘考察,住在九所宾馆。12月26日毛主席81岁生日,进晚餐时服务人员为他挑选了一瓶湖南的好酒——“仿茅台”。毛主席先喝了一口,问:“这酒很好,是什么酒?”在旁的接待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长沙酒厂取白沙古井的水酿造的,酒质、味道很好,酿制几年了,还一直未有酒名。”毛主席听了介绍,未说话,他端起酒杯又慢慢尝了一口,随即拿起印有“仿茅台”标签的白瓷酒瓶看了看,说:“这酒很好,是取白沙井古井之水酿造成的酒,酒质味道不错,不叫‘仿茅台’,就叫‘白沙液’好了。”“白沙液”由此诞生了,并成了长沙标志性的产品。

还不妨拉开来说一说长沙的其他古井以及与之相关的茶与茶馆。

  素有“碧湘玉泉,满之不溢,舀之不竭”的长沙,古井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其城区有记载的古井就有3446口,保存至今的只有14口。从日用说,最著名的有白沙井、南沙井、鸳鸯井、白鹤泉四口,旧人称为“长沙四井”。白沙井不赘述。南沙井位于白沙井西南,相传井分二眼,但一眼出水,一眼却出油,出水的那眼水清如镜,泡出来的茶像琥珀,喝多了还会使人有几分醉意,出油的那眼每天从眼孔溢出的油,仅够给附近寺庙点灯和食用。后来有位叫月空的和尚想偷懒,不愿每天去井里取油,就在某个夜晚把井眼凿得很大很大。结果,那眼井就再也没有溢出油来,而只有混浊的水。现在,南沙井的水仍是一清一浊。鸳鸯古井位于长沙城北的幸福桥西侧,与白沙井分处市区南北两端,遥遥相对。因有两个较大泉眼恰似一对佳偶而得名。相传,古时用这里的水洗胭脂,颜色特别鲜艳,而取该井水盛于碗内,时而会显现一对鸳鸯戏水,人们一旦伸手去抓,顷刻不见。因有这样的神奇传说,鸳鸯井与幸福桥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人所熟知,清朝民国时不少百姓为求家庭和睦,在此处焚香取水,敬若神明。白鹤泉则在岳麓山麓山寺观音阁一侧,为麓山一景,汇聚了麓山峰顶流来的源泉,历来为寺僧和过往游人饮水之所。相传此处常有白鹤飞来泉上,而用此泉沏茶,热气蒸腾,好似白鹤翩跹,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故明代以来屡得修整,不少名家诗人如宋代的赵抃、朱熹、张栻等都为此井题得诗文,使其人文性大增,成为学者常来观赏之地。

  井多之处就多产茶。长沙地区是中国最古老最丰产的产茶区。早在唐代就有“湘瓷泛轻花”的题咏,到五代马楚王朝时期种茶业盛极一时,与北方的茶叶贸易已经成为长沙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沙茶叶名品云集,最有名的是高桥银峰、长沙茉莉花茶、宁乡沩山毛尖三种。高桥银峰茶产于长沙县高桥乡,地处玉皇峰下,茶叶叶形匀整,条索紧细卷曲,色泽翠绿均匀,表面白毫如云,堆叠起来似银色山峰一般。明朝到民国时,高桥茶庄林立,清咸丰年间“字圣”黄自元曾为不少茶庄题字题联,民国时著名的茶庄有48个,来自全国各地购茶的客商不断,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文章中有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被列为中国名茶和外事部门的礼茶,何香凝、宋庆龄、王震等都为其作过宣传,郭沫若为之即兴作《初饮高桥银峰》诗一首,何继光演唱的《挑着茶叶上北京》更是让其美名天下。长沙茉莉花茶在明嘉靖、清嘉庆的《长沙府志》上都有记载,其条索紧结,茶叶浓醇,花香鲜灵,纯正持久,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耐冲泡,饮后满口留香。由长沙茶厂采用自己加工的毛尖茶配以洁白、肥壮的茉莉鲜花,以工窨制工艺制成的猴王牌毛尖茉莉花茶,被指定为湖南省出国人员礼品茶和钓鱼台国宾馆招待外宾用茶。宁乡沩山毛尖相传为唐代贡品,清同治、民国《宁乡县志》皆有记载,尤以密印寺院内数株所采茶叶为佳。沩山毛尖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用白沙井水沏的茶称为“沙水茶”,用高桥银峰冲泡称之“银峰沙水”,用茉莉花冲泡称之“茉莉沙水”,而用沩山毛尖茶冲泡则称“毛尖沙水”,老茶客与新茶客的区别,一听你点茶就可以区分。

  长沙有好水有好茶,自然茶馆兴隆。“一去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的说法,很能说明其兴旺景象。旧时,有讲究的长沙人坐茶馆,先点名茶,且要求用白沙井水冲泡,再点美食,一般少不了九如斋的南货、包括宁乡刀豆花在内的长沙蜜饯,还有年糕、奶糕、宁乡砂仁糕、法饼、冬瓜糖、糖姜片等,北山梅和浏阳金桔也常有奉上。更讲究的还要聆听弹词、评书之类的享受。1904年长沙辟为茶埠后,茶铺、茶馆居全省之首,著名的茶馆有八角亭的大华斋、育婴街的新华楼、南正街的九如春、老照壁的徐松泉、道门口的德园、西牌楼的洞庭春、游击坪的半江楼、北正街的湘华斋等,但最著名的也最高档的茶馆却是天然居,石库门面,顶坊置匾,两旁抱柱上有湖南督军谭延闿的楹联——“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评坡老诗”。而李次清的题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采用回文体,在国内一度流传甚广。抗日战争时期,德园、洞庭春、大华斋、徐松泉号称“长沙四大茶馆”,不仅茶叶各有特色,点心也别有风味,深受长沙人的喜爱,天刚蒙蒙亮就有茶客上门,8点钟进入早茶高潮,茶客满座,谈笑风生,烟雾弥漫,声音嘈杂,但茶客们怡然自得,安之若素。

白沙古井,承载的不仅是生活,还是历史。透过四眼泉井,你可体悟到人生的多彩、生活的奇妙。而寻水追踪,你会走进各种场合,感受各种舞台。用心的人,无处不有风景。

  

转载自:长沙市方志网

作品:《点墨长沙》

作者:龚军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