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史志 | 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徐特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唐耀明
“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这是1947年,徐特立先生70寿辰时,中共中央给他的贺信中对这位革命老前辈极高的评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这位革命老前辈、现代中国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有“湘徐皖陶”,教育之双瑞之誉),探讨、追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思考其对于当代教育的现实意义,用于指导当代教育实践,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徐特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渊源于其丰富跌宕的人生履历和教育实践。
徐特立一生历经世变,戊戌变法、科举终止、辛亥革命、民国鼎革、五四运动、军阀混战、俄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种种大变革,他都是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思考者。
徐特立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1928年,党组织派徐特立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学习期间,他对苏联社会进行了考察。学习回国后,1930年进入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以57岁高龄参加长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共中央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徐特立9岁时,父兄苦于没读书受人欺,举全家之力,送其入蒙馆读书。习四书五经。16岁时家贫辍学,在家自学祖父遗留下医书、五行八卦等书籍。18岁始教蒙馆、作蒙师,教了10年蒙馆。同时不断自学,订了10年破产读书计划。学习经史子集,在谭嗣同开办浏阳学算馆的影响下,又自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1905年,徐特立28岁,参加了清政府举办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湖南3000名考生中取第19名,但随即科举废除。同年考入宁乡速成师范学校,学习了教育学、自然科学、西洋史、东洋史等。1906年应聘到周南女中任教。并举办梨江高等小学,长沙平民夜校等。1910年前往日本考察教育,进一步学习新教育。1913年受聘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成为毛泽东、蔡和森、肖三、李维汉的老师。1919年,年届43岁的徐特立为提高知识水平,学习西方科学知识,考察西方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同一些青年学子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学习期间,并对法国、德国、比利时的国民教育进行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徐特立领悟到西方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虚心向朋友学习”“无分古今中外,任何阶级,任何党派都一样向他们学习。”
1924年4月从法返国,创办了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湖南孤儿院。1928年,党组织派徐特立到苏维埃中山大学学习。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吴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1930年,徐特立从苏联潜回国内,赴井冈山根据地,任中央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部长为瞿秋白)。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
1934年,长征到达延安后,徐特立任边区教育厅厅长。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兼任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期间,从事文化教育的领导和研究工作,他主持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教育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与讨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的讨论并制订奠定了基础。
纵观徐特立一生,除在党内、政府内担任重要职务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但随即辞职,仍从事教育工作,任长沙师范校长。徐特立近70年的教育生涯实现了作为深受传统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塾师到新知识教育工作者的转变,徐特立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成长,成熟了的理论。
徐特立在法勤工俭学期间,从对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1910对日本的教育考察后认为“教育”以教人为主,不分畛域,“不是教别人的,而是教普通人的”。他还说:“我只喜欢法国教育,因为给小孩子充分地活动”。而中国的旧教育,如科举教育,是培养少数循史和贤相圣君,而非普通国民的。他主张创造民主自由的教育,应当培养敢于发展个性,有脑筋、明辨是非,有主张、有试验、有创造、有行动的青年,要培养国民,而不是顺民。教育是群众“自己的权利”“普及与平等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徐特立“人本主义”“群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深刻地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为了人民办教育,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依靠广大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体现了徐特立先生对人民教育事业抱有最深的感情,最真挚的热爱,最具人类文明的仁者大爱精神。开展平民、女子、孤儿、士兵、干部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工农劳苦大众及其子女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人民教育家。
在教育过程中,徐特立认为:德性教育为基本教育。尽管徐特立是喝过洋墨水的,但在“中与洋”“古与今”“旧学与新知”的取舍中,他能以清醒的、理性的姿态,将传统教育的精华融入新的教育。他深知:中国古代教育重人格教育,尽管在教育目的、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天地合其德的精神自由境界,则是十分可取的。青年学子“性如素丝,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他认为:“中国之知识教育必须以德性教育为基本,亦以德性教育为归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德育为先”三育并重。
在知识教育中,徐特立强调基础教育。他认为:基础教育如“根沃者枝茂,源深者流长。”教育立基础在小学。他在他的著作《小学教师地位和前途问题》一书对“教育之基础在小学”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证,说明了小学教育的基础作用。并认为:学前教育则更基础的教育,是教育后一代的教育,关系到进入青年时期德、智、体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他说:“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莠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地”。教学要有秩序,教师要有地位,他说:“教师必须有教师的尊严”。但这种尊严只能源于教师的道德和学业的双重引领。要有教育家的风度,以爱感染学生;要有伟大的气魄,来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教师一是经师,教学问;二是人师,教行为。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与经师的二者合一。教师应是一个模范,一个有学问的人。徐特立为此身体力行发展师范教育。辛亥后,创办了长沙师范等师范学校。留法归国后,兼任长沙女子师范学校、长沙师范、湖南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为长沙地区培养了800多名教师。1930年到井冈山中央根据地,首先创办师资培训班,后发展成列宁师范学校,先后为瑞金140多乡培养了近600名教师。
徐特立认为:在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制作传承活动中,如果没有教育传承活动,人类文明的延续是难以为继的。传承:技能、知识;传承者:教师;被传者:学生。为了让人类文明得以为继,并发展繁荣,必须强调基础教育并给以教师应有的尊严。
徐特立是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教育和革命长达70多年;徐特立先生辞世已多年,但他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择其要阐述其理念和思想,以期渴望各位教育同仁的重视,予以研究、挖掘,传承、坚持发展,以光大我国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作者系天心区委党史联络组成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