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湘流九曲古潭州——三个校长三本书
长郡中学:湘流九曲古潭州
作为湖南省首批挂牌的八所重点中学之一的长沙市长郡中学,现在以升学率高、社会口碑强而闻名于世。其前身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长沙知府颜钟骥(字筱夏,广东连平人,出身于“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望门,优贡,曾做刑部郎中主事、江西抚州知府、浙江布政使等)创建的“长沙府中学堂”。这一年,清政府出台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府必设中学堂一所”,善画花卉、书卷气息浓同时又受新学影响的颜钟骥接待了老师牛鉴(1785—1858,字镜堂,也作镜唐,号雪樵,甘肃武威人,嘉庆进士,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云南粮储道、顺天府尹、河南巡抚、两江总督等)的子侄,言谈中无意讲起老师当年欲办学堂而不得,感触满怀,陪同拜访的郭宗熙(1878—1934,字侗伯,号臣庵,别号三焦山人,光绪进士,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归国任翰林院庶吉士,民国后任吉林省省长、京师图书馆馆长等职)便乘机建议在长沙办新学堂。当时的长沙府辖长沙、善化、浏阳、宁乡、湘阴、益阳、安化、湘潭、湘乡、醴陵、攸县、茶陵12县州,生源广泛,办学不足,郭的建议甚得颜的赞赏,并立即提出申办长沙府中学堂,聘请翰林院侍讲学士彭清藜(光绪进士)为监督,龙绂瑞为堂长。校址开始时并无固定,先后设于长沙黄泥街、宝南街等地,直到1908年得长沙府署专银三万六千余两建校才确定为现天心区学院街,即今长郡中学老校区。可能谁都不会想到,日后这所学堂教学成就之巨,会冠绝三湘,名震海内外。
三个校长三本书
长郡中学的发展,得力于一些卓越的校长及管理者。甚至说,它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深深打上了校长的烙印。就1949年以前来说,这里有三位校长不得不提。
第一位是彭国钧。他出身于安化县小淹镇沙湾张家冲一贫农家,父母早逝,同胞兄弟姐妹九人中他排行第五,得诸兄支援,因而攻读刻苦,21岁考取秀才。在乡授徒两年后,他考入岳麓书院。当时,长沙新学蓬勃发展,明德学堂开办速成师范班,不需学费与杂费,彭国钧念及兄嫂们供其学习的劳累,毫不犹豫报考,很快进入其第一班。1905年毕业后,他任教于修业学校。修业当时为革命党人聚议之所,在同事黄兴的发动与影响下,彭国钧加入了同盟会并成为修业实际上的负责人,他积极支持革命活动,屡随校迁移。他学习明德胡元倓磨血办教育的精神,以此自勉,被人称为“修业叫化”。1909年10月,修业为铁路国有问题,支持本省各界请愿召开国会,举行全校师生大会,教员徐特立讲演国事时激昂慷慨,声泪俱下,并自断左手小指,书“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字,惊骇全场。彭国钧与教员姜济寰持断指及血帕见湖南晋京请愿代表,代表无不为之动容,修业之名大噪。他之后聘任周世钊等为教员,更使该校名垂青史。1912年,他担任长郡负责人后,首先保护了校内东汉末年长沙太守韩玄墓,并以此提出了长郡培养有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是爱国,再为利人、不剥削、有真才实学、爱劳动、正直不畏强暴。他提倡学生思想自由,关心国家大事,并率先带头。1919年12月,他因支持和参与“驱张”运动,被张敬尧撤去长郡和修业两校校长职;1922年6月,他又因反对赵恒锡毒湘愤而离校。这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因而长郡历来有革命摇篮之地的称誉。其次,他设立了长郡资产经理处,对长沙、湘阴、浏阳田租岁收租谷三千余石、长沙市内房屋140栋岁收租三千余元以及岳阳厘局附加捐款三千元等进行处理,这种经营意识在当时极为少见。也因岁收入4万元,财力充足,他重金聘请当时的知名教师来长郡任教,易培基、汪根甲、周铁山、徐特立、姜济寰等皆为长沙翘指可数的教师。再次,他重视体育锻炼与教学,将其列为学校育才的根本之一。1913年他自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认为日本国民体格强壮,科学文化发达,国势日隆,可能为中国日后之患,他于是提出重体育,以军事操练锻炼学生,要求学生着制服、系绑腿,时人称为“长郡丘八”。他又提倡球类运动,聘请挪威人夏义可为教员,组织专门队伍进行训练,足球界的“八大球王”名噪一时。他极具开创意识,打破新学重理轻文的学习,文理并重,尤重视外语,除英文班外,更开德文班,聘德人祁拔任教。也因此举措,长郡学生毕业考入国内著名大学及直接出国留学者甚众。
以要求严格、以身作则,素有“老虎校长”之称的彭国钧,爱护学生、爱生如子、平易近人、珍惜人才的美名更为人传颂。1914年12月,湘雅医学院成立招生。长郡学生张孝骞、彭治朴成绩优良,亟欲投考,唯尚差一学期毕业,按其条件不能报考。彭国钧闻讯后,亲往湘雅交涉。当时湘雅医学院招生负责人拒不见之,他就死守在校门口寸步不移。天寒地冻,他浑身僵硬如尸,额眉上结成了冰棍。这打动了湘雅医学院的院长,邀其入内协商,得允先行考试入学,下期回原校补考,补缴毕业证书。张、彭二人从湘雅毕业后,对我国医学科研及医务工作均有贡献——张孝骞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蜚声国际;彭治朴抗战前任武昌同仁医院院长,武汉陷敌,弃院长职,私人开业。
彭国钧从事教育四十余年,除主持修业、长郡外,他还支持或创建有武昌湖南会馆学校、旅省安化中学、萸江师范(今安化二中)、沙湾永安团校、长沙彭氏试馆、修业农业部等。他在教育行业取得的业绩为人瞩目,也因而获得殊荣。1917年教育部明令嘉奖:“修业学校以朴诚奋勉养成校风,洵他处所难觏,奖给‘为时养器’匾额。彭国钧兼办长郡中学,是为两校楷模。”1946年湖南省政府呈准教育部,评彭国钧、曹典球、何炳麟、曾约农、黄士衡五人为教育家,尊为湖南教育界五老,各赠羊裘、手杖。
第二位是王季范(1885—1972,湘乡人,原名邦模,毛泽东表兄)。他从小熟读经书,古典文学基础很好,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湖南大学前身),后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不久升为学监。正是因为他,毛泽东才考入第一师范。他对毛泽东不仅经济上解囊相助,学业上认真教诲,还尽力支持其革命活动。当毛泽东因组织学生驱逐校长张干将被开除时,他多方奔走呼吁,使之保住学籍。毛泽东在长沙进行革命活动,几次被反动军警追捕,都由于他救援掩护而渡过难关。也因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他接到北京家中小住,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我。”王季范于1928年任长郡中学校长。首先,他以兴废自任,全力恢复校舍校规,集资添置教学设备,择优录取学生,聘请名师执教。教员中,特别知名者有柳铁珊(柳直荀之父)、李肖聃(李淑一之父)和张石源、李友梅、郭昆等。他身教言教并重,与学生同饮食起居,夜晚常与柳铁珊手提马灯一同查夜,晨操时,一直留在操场,等学生操完散队方才离去,所以全校师生与社会舆论,对王、柳无不敬重。经过他的全力操持,长郡不久便设高中,拥有学生300余人,为当时长沙较好中学之一。其次,他提倡以大义而有专长为教育之本,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王季范曾于1934年授予长郡高二班优秀学生奖状中写道:
兹亦有为诸生告者,须知不囿小成,方可大受,谈兵则纸上易于马上,决胜则疆场难于操场,欲成南楚文武兼资之才,当在风云变色之日,有能扫荡妖气,为人群伸正义,华夏增光荣者,庶不负明耻教战之意也。
学校每周一举行纪念周活动,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每次他都给学生讲述孙先生事迹及三民主义知识,在每周三、五两天举行的朝会上,王季范亦亲临讲话,每次约半小时,不设长篇大论,讲话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以介绍欧美著名科学家、企业家为主,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福特等,另一则为介绍乡先贤事迹,如曾国藩、彭玉麟、胡林翼等。期望长郡学生向他们学习将来能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九一八事变后,他痛斥“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败军之将和“亡国大夫”,印发《勘雪耻》《从军诗》等,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告诫学生“读书莫忘救国”。他还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次纪念周会上,王季范对“铁血歌”作了精辟的解释和生动的补充,他说:
人是有铁有血的,德国铁血宰相俾士麦不及严复,但他能用铁血精神,励精图治,振兴德国。我们同学穿青色制服,也就是铁的颜色,象征我们钢铁的意志和毅力,湖南人爱吃辣椒,辣椒是红的,象征我们富有血色的中华儿女,同学们应以铁血献给祖国。
又一次纪念周会,王季范先到礼堂,在挂孙中山遗像下的黑板下大写“站在金库上哭穷,睡在武库上害怕”14个字。行礼后,他说:“我们应该有信心打败日本侵略者。哀莫大于心死,现在有些人悲观失望,自谓中国民穷财尽。”他指着黑板上的字说:“这叫做‘站在金库上哭穷,睡在武库上害怕’。这真是自暴自弃最可哀痛的现象。同学们想想,单讲湖南,八百里洞庭,为鱼米之乡,早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语,矿产尤其丰富……这些都为战略资源,怎么是民穷财尽呢?湖南交通方便,山川险固,进可以战,退可以守,自古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无湘不成军’之说法,只要大家振作,睡狮猛醒,厉兵秣马,一定可以对付来犯之敌。”许多学生因受王季范抗日爱国思想的潜移默化,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王季范育才,更爱才、重才,且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取录学生,无论贫富,不分籍贯畛域,全凭成绩,凡为考生,求情函件概不拆阅,亲如外甥亦不例外。当时湖南省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刘建绪之子违犯校规,他不畏强暴,力排异议,照章开除学籍,勒令出校。这种一视同仁,让长沙教育界精神一振,不少学者闻知投奔。而他对学生又爱护有加。广而传之的是长郡三李:李芬、李薰兄弟三人,原籍邵阳,不属长郡地域,冒籍入学,王季范怜其才华,破格录取,并对三人从严要求,精心指导,李氏三人终不负校长厚望,日后皆成为国家知名的技术专家。
王季范1936年离开长郡赴河南教育所任秘书长。第二年回湖南任广益中学校长及育才学校代理校长。尔后全力兴办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设刺绣、美术、缝纫三科,前两科著称全省,为湖南女子教育独树一帜。1949年后,他重回长郡中学任校董事会董事长,其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曾三次致电毛泽东,提出“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的治国方略供参考。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后,他多次向中央多次献计献策,不少被周恩来总理采纳,例如对修建成昆铁路、对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意见,都对人民政府的决策起到资政作用。他逝世后,毛泽东亲送花圈,并题字道:“九哥千古!”
第三位为鲁立刚(1899—1985,浏阳人,字直厚,著名地理教员和中学校长,去台湾前为湖南省教育厅厅长)。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靠兄以雇工佣资度日。他从小善于读书,得到亲友支持而于1913年考入长郡就读,1917年升入武昌高等师范博物地理系深造,从此师从著名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毕业后,他先是随师受聘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后回长沙任明德、周南、长郡地理教员,1924年起任长郡教务、训育主任多年,1936年担任长郡校长,直至1949年。鲁立刚担任长郡校长时,正值民族危亡之际。他首先接纳了大批的名师学者。淞沪会战打响后,《中央日报》迁来长郡,教室成了机房,编辑部设于澄池边楼,主编周邦式携来了南京的众多大师。鲁立刚不失时机,邀请这些大师给学生上课,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断被点燃。1938年花园口决堤,武汉陷入危机……南逃的大师不少被长郡接纳,如北大傅斯年的高足吴祖湘、北师大关延熙、北京生物研究所刘香兰、江苏名士黄迅齐、青年佛学家彭仲炎……加上长郡的原有的名师班底如周世钊、方梅荪、杨笔钧、黄培心、曹非、袁徵儒、喻斗琪、罗凤清、杨少岩等,可谓群星灿烂。名师、大师们不仅以学识榜样为长郡学子树立了标杆,而且全面提高了师资队伍,对长郡的发展影响巨大。其次,随着日机屡袭长沙,他亲赴安化蓝田(今涟源)觅迁校址,及时组织全校师生筹办迁校事宜。当时长郡有高、初中十余个班级,师生近千人,图书、仪器和课桌、课椅、铁床等教具设备无数,且有部分线装珍本书籍必须妥善保存。但当时的蓝田地处湘中山区,既无铁路又无公路,全靠几艘翘尾木帆溯涟水而上,举校迁徙实非易事。鲁立刚发挥了其卓越的指挥才能,运筹帷幄,举重若轻,有条不紊,逐件清点捆绑,按时装箱发运,终于在1938年立冬前迁完,而这恰巧躲过了11月的文夕大火那场灭顶之灾。此后,长郡又迁避深山梅梓乡,直至1945年长沙光复才又在废墟上重建,但其当时带走的图书、实验仪器居然一件未失,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如此颠沛流离办校当中,长郡无一日停课,鲁立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见一斑。还有,在穷乡僻壤中,长郡仍是名师荟萃,教学质量不减,如数学老师除“杨代数”杨少岩外,还有人称“黎三角”的黎赞唐,英语老师除“小字典”罗凤清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教授的钟奇伟,化学老师王绍休,以及周世钊、曹非、黄培心等,皆当代名流,极一时之盛。鲁立刚自己与师生们打成一片,在艰难困苦中全校形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时有“长郡叫化”的谑称,这实是长郡校风的写照。此处,他还制定了非常时期学生安置政策,大量收纳流亡学生。在蓝田时,长郡吸纳流亡学生的人数居各学校之首,这有力地保住了中华的文化元气。
鲁立刚潜心教育事业近40年,育才无数。抗战时,他还与人创办有《湖南日报》,为湖南抗战鼓与呼,还发动16名长郡学生响应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加入抗战队伍,提升军队素质,不只为抗战胜利而且为后来我国在联合国争得一席之地而作出了贡献。他同时又是湖南气象事业开创者,即便在流亡当中也不忘记载气象,并曾为军队利用气象作战作过专题讲座。
作 者:龚军辉
转载自:长沙方志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