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天心 > 阅天心 > 天心纪录

天心阁:一度秋风一瓣香—一堵墙,书写两千年不屈历史

发布时间 : 2022-07-26 来源:天心区档案馆 字体大小:

                                天心阁:一度秋风一瓣香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路与天心路交汇处的天心阁,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古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巅,既可揽长沙城景,又可看湘水风波,近有妙高峰为伴,远可视岳麓雄风,故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明末俞仪(字兼廙,号麓门,长沙人,廪生,曾任善化指挥使)曾作《天心阁眺望》一诗: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

    天心阁又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因此这里较长时间内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至清乾隆年间,随着城南书院迁址天心阁城墙下,天心阁曾作为与城南书院相对应的文化祭祀场所,阁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两尊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的天心阁,迅速成为墨客骚人雅集吟咏之所。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学者诗人也常登阁远眺、吟诗作赋。明代李东阳的“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的绝妙佳联至今仍被广为传颂,清代大学者黄兆梅题联“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成为千古绝唱。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时的规模,与一般可见的文昌阁别无二致。但城区有此胜景,诗人们笔墨下便夸张起来,“山绝顶平旷,建文昌阁,十洲风景,亦胜地也”。俞仪便吟诗道:

    危台飞阁极天高,坐上星辰摘不劳。

    未必十洲都福地,由来九日聚诗豪。

    君耽逸兴酣余杓,我自归心折大刀。

    回首乡关正无奈,几回登眺笑题糕。

    清乾隆十一年(1746),湖南巡抚杨锡绂(?—1768,字方来,江西清江人,雍正进士,乾隆朝三任湖南巡抚,后任漕运总督)主持重建阁楼。他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命名天心阁。阁楼三层,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此后,楼阁几度废兴。1926年,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湖南大学土木系教师刘敦桢先生主持设计重修了天心阁,但毁于“文夕大火”。新中国成立后,长沙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阁体乃1983年重建、2006年补修,恢复明清尤其是乾隆间面貌,加以长廊,使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他建筑巧妙融为一体。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原天心阁管理人员、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为其作有一联,号称三湘“第一长联”,把天心阁与长沙相关的历史写得清楚明白,且咏景入联,简洁通俗。其联曰:

    天宇神乎,自然造化,长沙上古,赤帝钟灵。传大禹来湘,浚江淤右岸,拔顶摩南斗,始建天星祀二神,梓楠殿宇雄,香火千秋旺,长吟伴佛曲,帝君主禄功,魁星点蔚文。且说阁栖鸽,洲系艇,明代民间已有传,水陆天心入趣联。细品李公文记,意赅言简,据典引经,妙语珠连。寻昆焘篆碣,馆存拓片。读明吏俞诗,观诸老唱酬,吟烟雨,抒胸臆,咏云山,展才情。清时迁客甚,佳篇盈古籍,绍隽唱秋登,大宗写暮云,祖熊描四景,孟导遂游兴,陈老扪银星,兆枚念庶民。溯吴王筑土,邱公垒石,刘武辟园,百姓谓城南。幸城留一角,痕雕青史。惜文夕焚城,楼毁横灾,逢盛世,复古迹,角翘檐飞,四面风铃摇。卧龙舞,巅如首,脊负垣,郭绕云,城头高耸阁,人约腾空起,任客中天游。壁竖素联,赏心悦目:“潇湘古阁;秦汉名城。”胜迹老天遗,标志昭今古。喜名楼播誉,万瓦耀金辉,佳联满赤楹,鸿鹏憩,长展翼,百态狮,舞跹跹。纪年钤古甓,尊贤雕石刻,颂烈树牌坊,白塔擎雄师,高枝闻鸟语,清池映倩影。园景常春,花木四时绿衬红,夏阴匝地,金秋菊艳,素裹隆冬。雅韵自神功,洞天藏福地。

    心香旺也,梦寐登临,云界下尘,山川毓秀。说神农佐证,教耕作臣民,探医断玉肠,相呼舜帝巡四水,劳瘁心身竭,轩辕一旨明,少昊封熊湘,郡治始嬴政,国号起西汉,当言地祀神,鳖贡王,商周铙鼎堪称宝,方尊身面雕精饰。略评走马手书,形雅艺精,谈今论古,英才辈出。纪忠烈李芾,民筑公祠。调词人弃疾,创虎营镇守,逐屈原,谪贾谊,尊太守,迎子美。醉后书僧狂,湘学始胡宏,朱张同会讲,匡社谈时事,汝鼐绝三功,西王尽效忠,左曾殉道义,白石行刀法。忆庆午更名,辛亥攻城,红军溃敌,薛师歼日寇。恰义举二军,世缔和平。登高楼纵目,江流楚韵,荡清波,起霞云。帆行禽逐,一城春色涌。碧玉浮,绿抱城,石生菊,泉腾气,古镇早遗窑,景皆拔萃来,如花楚域绽。楣横黛额,寻味耐人:“荆楚名区;湖湘胜境。”丰源灵地辟,文渊始地皇。看衡足开屏,三环连旷野,琼宇盈霓彩,焰火腾,似鸣雷,千年府,歌朗朗。访古上名山,祈福拜殷宫,旅浏听古乐,黑麋识素匾,古井品甘泉,紫府登奇楼。道吾飞瀑,李邕三绝雄而健,石柱参天,惜字树奇,青弥密印。龙狮欢盛世,金鼓奏祥音。

    1.一堵墙,书写两千年不屈历史

    天心阁基址位地30多米的城垣之上,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相随。清人熊祖熊(长沙人,乾隆举人,曾任灵川县知县)分别为之题诗。一说:

    岩峣百尺挂城头,万里潇湘一望收。

    月下飞鸿频渡影,和云叫断洞庭秋。

    二说:

    湘城车马日纷纷,历落烟花逐楚云。

    西岸麓峰相对出,青葱长自叶氤氲。

    三说:

    碧沙映处影朦胧,幂历疏林静远风。

    才信江城如画里,好教摩诘入图中。

    四说:

    清波绿草媚城隈,梦里春生送酒杯。

    最爱夕阳斜照里,楼台倒影入池来。

    据东汉应劭所著《汉官仪》记载,长沙的城池始建于战国时期。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湘水”篇中说:“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吴芮(前241—前201,今江西余干人,西汉第一任长沙王)是吴国开氏始祖泰伯23世孙(也有人称为29世孙),秦末时因组织队伍抗击流寇而在鄱阳湖地区名声大震,被秦王朝称为“番君”,因重民命、施仁义、发展农业而广受尊重,投奔者甚众。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听从部将梅的意见,大胆起用刑徒,将女儿嫁给刑徒之首英布,从而追随项羽起义,横扫赣、湘、桂一带,在攻咸阳等灭秦战役中贡献重大,因而被项羽封为衡山王。楚汉战争前夕,他在张良的劝说下,弃项羽而拥戴刘邦,并派百粤之兵溯湘水达便江至汉水而逼围项羽军,后被封为长沙王,成为西汉七大异姓王之一。吴芮忠义勇猛,并以此传家,除长子吴臣(?—前193)一脉世袭长沙王位五代(文王芮、成王臣、哀王回、共王若、靖王著)外,另三子皆因军功卓越而被封为诸侯——次子吴郢(?—前200)在高祖五年被封为义陵侯(辖今湖南溆浦县),传侯两代至公元前181年废国为县;三子吴浅(前224—前157)在汉惠帝元年(前194)被封为便侯(辖今永兴县),传侯四代于公元前112年失国,后子孙外迁至山西散居中原;四子吴阳(前223—前162)在高后元年(前187)被封为沅陵侯,传侯三代至公元前132年废国。西汉吴氏一门在长沙的民间传奇甚多,譬如吴芮娶妻毛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知名的女诗人),譬如吴浅与辛追盟誓大王山,譬如吴郢修筑北津,譬如吴氏归葬谷山……也因而,天下闻名的滕王阁二楼人杰厅,追溯江西知名人物,第一幅图即是吴芮。在战乱频繁、政治斗争险恶的西汉初期,吴芮及其子孙显示了其非同一般的政治智慧。他看到了功高震主的危险,识大局,断然裁军,自动把大军移交给吴王刘贾,将自己的以吴越国后裔为主的“吴家军”解散分遣回老家余干乡中,这极得刘邦的欣赏,成为七个外姓诸侯王中的唯一幸免于难者;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长沙国的治理上,大兴水利,发展水稻种植,使治内物产丰茂非其他国可比。最为可贵的是他及其后嗣对刘氏王朝的忠心耿耿:淮南王英布造反,吴氏中没有人跟随,相反,第二代长沙王吴臣听了国相利苍的劝说,引诱英布逃亡到番阳而让人杀之;吕后病死后,吕产、吕禄等“矫制以令天下”妄图篡夺汉室,吴浅及时帮助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夺取吕氏军权,一日诛杀二吕,助立刘恒为帝;七国之乱,他的子孙又站对了立场,不仅不响应反叛,反助周亚夫当上三军统帅,支持其弃梁断粮之策,终获成功……吴芮及其子嗣的这种忠义,世代为人所传颂。《史记》载:“长沙王者,著令甲,称其忠焉。”《汉书》更是说:“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宋朝诗人华镇赋诗说:“秦吏方摇毒,君王独得名。国虽为地小,忠亦自天成。秘殿似容悴,玄堂草木荣。兴亡何足道,青竹有嘉声。”历朝历代,尤其在江西与湖南各地,番君庙、吴王祠众多。《江西通志》卷109载:“吴文王庙在鄱阳毛家巷,祀汉长沙王吴芮,祠在州治内,宋知饶州范仲淹迁治西。”绍兴六年(1136)夏,岳飞奉诏到临安,路经番君庙时感慨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遐月在天。”元代朝廷感吴芮功德,为番君庙立碑,翰林学士明善撰文,中书舍人高日方篆额,赵孟书贴册。明清两代,吴芮被追封为“文王”、“惠王”、“军山大帝”,其妻子商芫、梅茹、毛苹被列为“王母”。而在这座最早的城池中,大学者陆贾曾驻足并率辛追从此出使南越国,贾谊曾居住近四年写下了《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著名大作。

    而此后,刘发筑定王台,为家国情怀注入了“孝”的元素。到了三国时代,因为孙坚(155—192,字文台,长沙太守,后被尊为武烈皇帝),长沙独享“忠烈”之名,使长沙成为蜚声全国的“忠君爱国”之都。或者可以说,孙坚继承了吴芮的忠义而又以“勇猛英烈”而给长沙人的精神添了一份血性、一份虎性。到南宋末,抗元将领李芾(?—1276,字叔章,祖籍河北永年,后迁河南开封)率老弱之卒,孤城坚守三月,矢尽粮绝,但死不投降,激励着军民以死报国——潭州学界的领军人物尹谷在城破时积薪闭户全家人坐在一起点火自焚;参议杨疆投水自尽而妻妾竟随之;岳麓书院的几百名文弱书生毅然放下书本操起长矛登城死守……宁做亡国鬼,不做亡国奴,英勇的长沙人民,“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者累累相比”。这种不屈的斗争,不断传承,以至在抗日战争中长沙三次挡住日寇的猛烈进攻而赢得正面战场的骄人胜绩!

    天心阁的古城墙,没有为人所忘记。由汉迄宋,随着社会发展,城池亦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至元代广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状仍较简陋。明洪武五年(1372),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对其修复加固,其长为8.5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条状,共设九座城门,大大增强了长沙城池的防御能力。清《湖南通志》载:至“崇祯十一年,长沙知府王期升增建月城”,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长沙及善化两县知县请款修葺城墙时,同时将天心阁扩建为三层,并将阁下的城墙加石增垒,筑成内外两城,外城又筑成南北两个月城。同治三年(1864),巡抚恽世临为扩建天心阁的需要,重垒阁下月城与城墙。明末,张献忠率部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驻节长沙,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此后又续修建,设有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为之一新。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长沙未遂之后,抚台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瀚章、刘等先后重修,对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9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但辛亥革命之后,“拆墙修路扩城”计划于1917年纳入长沙市政建议的议程。1923年开始,湘督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以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为首的一批文人提议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曹典球挺身而出,陈说利弊,慷慨声言“誓与城墙共存亡”。他的壮举得到了当时众多老百姓的拥护,最终省政府决定保留这段城墙与天心阁。故拆除后的长沙古城墙仅留现今天心阁下的一段,其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3.4米,顶面宽度为6.1米,存南、北两月城,是我国古代城防工事现存实例中极为罕见的,对研究古代军事城市防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古城长沙为数不多的文化载体和历史遗址。当时有一对联书:“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天心阁所在地辟为“天心公园”,占地面积约3公顷,为古典园林袖珍公园,分为历史文化区、休闲区二部分。除重修天心阁外,阁北侧原文昌阁遗址留为广庭,广庭东面筑以拉弓山墙和腰门,依旧嵌“雄镇”、“壮观”、“居高明”、“远眺望”门额,主阁下的明代城垣、雉堞、炮洞均加修葺,更显古城嵯峨、面目一新。正如清代诗人李绍隽(长沙人,乾隆举人)所咏:

    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

    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

    我今一登临,极目真寥廓。

    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

    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扃钥。

    远浦送帆来,晴岚凝翠幔。

    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

    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

    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

    胜迹昭今日,纵笔摇山岳。

    在天心公园内还砌有假山、凉亭,盖有阅览室等。入门通路开阔,两旁绿树成荫,园内五彩缤纷,鸟语虫鸣,是人们习拳舞剑、练琴读书、游览休憩的一个好处所。

    作者:龚军辉

    编辑:陈丹青

   转载自:长沙方志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