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 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初心丨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部五年规划史,也是一部新中国的建设史、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它们展示了新中国70多年发展道路上的一幅幅愿景,浓缩记载了中国人民每前进一步的选择和艰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带领各位读者回顾我国“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发展历程,“初心”栏目将为您推送系列文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经历了百余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剥削和长期战乱的农业国,人口多、底子薄,而且面临的国际环境也非常严峻。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共和国领导人殚精竭虑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951年2月中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会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确立重工业优先的指导方针
1951年7月,刘少奇根据毛泽东“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在中南海春藕斋给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的报告,并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步骤应是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然后再倚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随着1952年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结束,为我国提供了建设工业化的基本条件。但同时,我国现代工业尤其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确立重工业优先的指导方针。
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发布,强调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因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
1953年6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期间,毛泽东听取五年计划情况汇报时强调: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我们在编制五年计划时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这是在党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后,毛泽东把以重工业为建设重点的五年计划与向社会主义过渡联系起来。
五年计划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重点,并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的确立,是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深入讨论和反复权衡的结果。
“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
“一五”计划编制历时较长,从1951年到1955年,共编制了五次。
1951年5、6月间,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试编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这是“一五”计划的第一次编制。
1952年,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好转,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7月,五年计划第二次编制完成,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向中央提交了《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及“总说明”。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后,决定向苏联征求对该“轮廓草案”的意见,并以此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要求的基本依据。
1952年8、9月间,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为代表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就该“轮廓草案”征询意见。1953年初,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苏方建议和中央指示,组织对五年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编制。此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已基本完成。而且按照预定时间,“一五”计划应进入实施阶段,国家也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因此,“一五”计划只能一边编制、一边实施。
1953年4月,苏方正式向中方通报对中国“一五”计划“轮廓草案”的意见和建议。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参考苏方意见进行了第四次编制。
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组长的八人工作组,进行“一五”计划的第五次编制。编制小组于4月初完成第五次编制的初稿,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同时批示送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邓小平等同志审阅。
1955年2月,“一五”计划草案终于定稿。3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一五”计划草案。同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至此,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圆满结束。
“一五”计划编制的特色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缺经验、缺人才、缺资料的情况下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一方面向苏联学习,并征求了苏联对“一五”计划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并借鉴他们的编制方法(如平衡法);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工业不发达、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较大,经济数据缺乏的实际情况,因而计划编制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计划编制中区分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对国营经济部分,实行直接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间接计划。间接计划中估算性计划的比重较大,通过颁布政策法令,利用经济杠杆,使之适应国家计划的要求。
计划编制化繁为简,计划线条由粗到细。我国开始全面经济建设时,统计系统尚未建立,经济基础数据相对匮乏,有很多是估计数据。因此,在计划编制中,表格制作化繁为简,以求符合中国实际。
编制中尽可能吸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立和采用“两上两下”或“两下一上”的程序和方法等。在编制中不仅参考和吸收苏联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而且经过地方党委和全国代表会议的讨论,吸收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智慧,力求计划符合客观实际,减少不确定性。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围绕上述基本任务,“一五”计划分解为重工业建设、轻工业建设、合理利用原有工业潜能、农业合作与农业发展、交通运输建设、个体经济的合作发展、通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造私营经济、市场稳定、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资金积累、人民生活改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12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一五”计划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在五年内全国经济、文教建设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属于基本建设的投资为427.4亿元;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农业和副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到1957年,私营工业的产值将有一半转变为公私合营,三分之一左右农户参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五年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三分之一。
到1957年年底,我国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对中国工业化起步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转载自:长沙党史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