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区:打通服务老年朋友“最后一米”

发布时间 : 2022-07-25 来源:湖南日报

(刊载于《湖南日报》7月25日08版)

【百姓点题】

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街道桥头社区湘电线材小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较多,小区没有菜市场,楼栋未安装电梯,老人买菜做饭等日常生活耗时费力、极不方便。“社区能不能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解决我们一日三餐之需呢?”这里的老人们向社区出了这样一道题。

【创新实践】

7月20日中午,记者来到湘电线材小区采访,眼前看到的是一幅温暖的画面:洁净明亮的“银发族”餐厅里,清蒸鱼块、红烧茄子、花菜炒肉、丝瓜汤等菜品一字排开,香气扑鼻;50多位老人或排队取餐,或围坐桌边就餐,有说有笑、气氛温馨。

老年朋友钟情于家门口养老,这就需要有比较完备的助餐、助医、助洁、助行等方面的社区居家生活协助体系,而且诸要素能够充分合理流动,高效匹配老人需求。长沙市调动全社会力量,下好基层治理先手棋,营造家门口养老“幸福窝”。

原属老国企宿舍区的湘电线材小区,有840多户、2600多居民。10多年前,这里的老人就呼吁开办老年餐厅,却一直没搞起来,指望政府包办,包不起;完全走市场化路子,老年人吃不起。

(桥头社区志愿者组织老人学习手工(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去年下半年,桥头社区引入社会组织长沙市银发族为老公益服务中心,开展居家社区为老服务,政府做好政策引导、监督管理,银发族为老中心专业人做专业事,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共建共治,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疫情防控常态化促使一些餐饮企业开始调整赛道,银发族为老中心联手长沙一家老牌餐饮企业做老人餐。这家企业每天提供早中晚三餐,因不少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对饮食有不少禁忌,在菜品上提供多种选择,让老人们感到“总有几款适合我”。接下来,通过开发家庭宴、生日宴等社会餐等方式,餐厅从基本维持经营到慢慢创造微利,最终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现在,日均就餐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

“这里的菜味道蛮好,开业后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过来吃。”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就餐的王绥江、刘光华夫妻俩,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在家做饭,既累又麻烦,现在上午在服务中心休闲,中午在餐厅吃完饭后直接回去休息,生活轻松了不少。

解决老年朋友助餐“痛点”,长沙各社区还探索了优老餐厅PPP模式、“暖心厨房”政府资助模式、社区居家老年食堂模式等。这些餐厅的菜价普遍低于市场价,并对60岁以上老人分不同年龄段给予优惠,让老人享受到国家养老政策优待。

吃得好还要行得便。长沙桥头社区等地针对辖区部分老人到社区办事路途远、往返费时等问题,及时将社会工作服务站进驻小区,开展“一门式”服务,把高龄老人津贴、退休人员认证、残疾人救助等政务服务职能进一步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在助医、助洁方面,长沙一些社区将体养、康养相结合,专业人员定点指导老人开展健康体质检测、微循环促进、心肺有氧训练等,防慢病、护健康。一些社工机构还和相关医疗机构开展支部共建,把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专家请到社区,上门看病开药,培训社区志愿者,掌握为不同类型老年病患者提供相应照顾的技能。他们还链接专业家政公司,为老人提供一个月两次的助洁服务,让老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桥头社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授“微党课”。)

合力为老,治理升级。如今,线材小区1300平方米旧综合楼改造成为了为老服务中心,小区老年人根据不同兴趣成立了书法协会、手工协会、乒乓球协会等社区社会组织,设立了老党员服务岗、老邻居服务岗等志愿服务岗位,不但老年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推动社工、志愿者、网格员、商家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专家观点】

李焱林(《中国社区治理》集刊主编、湖南唯实公共服务评估中心主任):思路就是出路。长沙线材小区等地的养老实践说明,方法找对了,家门口养老的“包袱”就能够变成社区高质量发展的机会。社区改变思路解决辖区居家养老问题,不仅促进了养老服务各要素的重组,盘活了资源,还广泛发掘老年人中的能人、贤人,贡献智慧、发挥余热,在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带领更多老年群体共创美好生活,共建幸福家园,创新了基层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