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长沙市天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发布时间 : 2020-12-26 来源:天心区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秘书处 字体大小:


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就1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环境8

第一节 发展机遇8

第二节 面临挑战9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1

第二节 发展原则12

第三节 发展定位13

第四节 发展战略14

第五节 发展目标15

第四章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18

第一节 提质发展“三轴”18

第二节 着力发展“三片”19

第三节 重点发展“六组团”21

第五章   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23

第一节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23

第二节 大力培植新兴产业26

第三节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28

第六章   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区29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9

第二节 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31

第七章   坚持改革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32

第一节 打造全省营商环境首善之区32

第二节 主动引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33

第三节 推动对外开放全面深化35

第八章   坚持扩大内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天心作为36

第一节 建设国际性区域消费中心36

第二节 拓展提升有效投资空间38

第九章 坚持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39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40

第二节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42

第三节 提升城区服务管理能级43

第十章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45

第一节 加强生态空间保护45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46

第三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7

第十一章   坚持民生为本,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50

第一节 积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50

第二节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1

第三节 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52

第四节 大力完善更加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53

第五节 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54

第十二章   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天心55

第一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55

第二节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56

第三节 营造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57

第十三章 规划的保障实施58


长沙市天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四五”时期,是天心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瞄准新坐标、抢抓新机遇、把握新优势,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天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天心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全区大力实施“北提南进、服务引领、民生造福”发展战略,优化提质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融城核心、璀璨天心”,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四五”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以来,全区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态势,预计“十三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4%,税收收入登上百亿元台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7.1%,较“十二五”末提升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二五”末的0.4︰34.1︰65.5调整为2020年的0.130.169.8;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92亿元,同比增长5%,财税贡献率超过75%;纳税过亿元的楼宇呈稳步增长态势,全区税收过亿元楼宇达19栋。2018年,成功跻身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区,到2020年强势上扬21个位次。

2、产业发展再获新突破。“十三五”以来,全区坚持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主导方向,全力抓好了商贸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地理信息、健康医疗、旅游休闲六大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形态,楼宇经济为重要载体,六大产业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五一商圈持续繁荣,夜间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立全省首个夜间经济服务中心,坡子街、太平街、黄兴南路步行街成为国内知名网红打卡地;长株潭商圈不断壮大,聚集了友阿奥特莱斯、中海环宇城、鑫悦汇等一批城市综合体,辐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金融集聚效应明显,2020年底,金融业税收占比从“十二五”末的21.7%上升到42.6%,成为全区第一大税源。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获批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引入国家知识产权局长沙商标受理窗口、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长沙工作站等平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健康医疗产业稳步发展,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爱尔眼科总部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建设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深挖全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了西文庙坪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

3、园区发展进入新阶段。天心经开区、文化(广告)产业园完成整合,园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优势进一步凸显;“天心数谷”强势起航,地理信息产业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成立天心阁大数据研究院,湖南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中心建成运营,湖南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国家级产业园,全省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成功落地,率先中部地区实现5G基础网络全覆盖;率先挂牌成立长沙天心软件产业园,率先发布“支持软件产业发展10条”,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达到4775家,形成了“数‘聚’天心,万‘码’奔腾”的良好发展态势。

4、招商引资实现新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实施驻点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新媒体招商,精心举办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长沙外滩”香港招商推介会、深圳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会等各类节会活动,全面推介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十三五”以来,先后引进国开行湖南省分行、华融湘江银行、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北京银行长沙分行、平安财富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了华远华中心、汇景发展环球中心等一批城市综合体,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夯实。

5、营商环境擦亮新名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形成“一日一制一景三中心”常态化营商环境机制,率先全省出台“天心营商环境30条”,率先全省成立区级企业服务中心,开通24小时企业服务与全球招商热线和智慧营商平台,全省首推“区长企业接待日”,建立区领导联系服务走访企业制度。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1349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打造“无人政务超市”,推出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厅;率先全省推出“工商登记立等可取”服务,实行“容缺受理”政务服务事项57个;实施“瞪羚企业培养计划”,建立全市首个区域信贷“白名单”制度。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率先出台人才新政配套实施细则,大力推进高精尖人才向天心集聚,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夜间经济服务中心、绿心工业企业退出转型升级成功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

6、城市品质展现新面貌。立体交通加快构建,“十三五”以来,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长株潭城际铁路、芙蓉南路快改、湘府路快改顺利通车,拉通桂花坪路、园艺路等22条道路,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17公里。大力推进路网南延,新韶山南路、西湖路、圭白路等6条主次干道加快建设,暮云片区“四纵六横一环”路网不断完善;地铁尚双塘站、城铁先锋站、暮云站、芙蓉南路站市政配套建设全面完成,实现与公交无缝接驳。紧紧围绕“三大板块”,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温度,“十三五”以来,全区完成棚户区改造13197户,面积约155.9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169.64亿元,3.1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有机更新基本完成。加快城市提质改造步伐,高标准完成了芙蓉南路、赤岭路等95个社区(老旧小区)提质提档,社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完成“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实现“15分钟生活圈”城区全覆盖,新改建农贸市场16个、停车场95个,改造人行道81.24公里、自行车道118公里、历史文化步道25.01公里、健身步道33.4公里,新建站厕10套、公共厕所3座、垃圾站2座;城区建成区公交覆盖率达100%;电力“630攻坚”成效显著,城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为全市电网建设典范。

7、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完成361家绿心地区工业企业退出,全力守护长株潭“绿心”。加快生态城区建设,建成先锋公园、红旗绿化广场、滨江公园三期等公园(游园)32个,新增绿地272.2公顷;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力打好碧水、净土、静音保卫战,“十三五”以来,完成水、气、声、噪污染防治项目136个,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增加;全面启动“河长制”,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重点流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100%达标;完成暮云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9%;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全区实现散煤“清零”,餐饮单位油烟净化设备安装率达100%;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先全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全覆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户全部退出;全力推进“美丽三园”建设,打造了沿江村、许兴村、大托新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

8、民生保障彰显新作为。“十三五”以来,全区坚持以民为本,社会公共事业及民生福利投入不断提升,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由“十二五”末的75%提高至81%,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逐年攀升。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000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5.4%。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全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5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加快实施“学校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39所学校和幼儿园,累计新增学位37540个。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公共图书馆4个,示范性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9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3个。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累计筹建保障房1201套;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天心就业服务节”等活动,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赤岭路、先锋、暮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区;社会救助不断加强,加快实施“爱心天心”工程,完成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2家,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7个;大力提升养老服务,创新实施“政府主建、企业运营”一站式居家养老模式;结对帮扶浏阳市张坊镇富溪村、龙山县洛塔乡、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9、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十三五”以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实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认真开展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各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积极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区。加快推进“法治天心”建设,法律服务供给不断完善,建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先后获评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成功获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着力打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天心样板”。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常态化有序推进,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五年来,全区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十四五”重点关注:

1、产业支撑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十三五”以来,全区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也在逐步构建,金融、文化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但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缺乏新兴产业的支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缓慢;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相对不足,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仍然欠缺,虽集聚了一些创新平台和载体,但都不足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新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片区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速。南北发展不够协调,南部片区在环境面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欠账较多,空间开发和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南部新城规划出台后,为南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规划支持,“十四五”期间,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产业的发展、重大项目的落地也亟需加大力度。北部片区老旧小区集中、天心阁视线走廊限高等瓶颈制约仍难以突破。

3、城市建管有待进一步提质。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对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较大挑战,“断头路”、轨道交通和骨干路网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保护、社会治安等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持续攀升,城市管理压力不断加大,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4、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区在公共服务和民生实事上的配套投入很大,但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供给与群众的新期盼和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均衡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未来在公共服务的配套完善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上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天心区面临一系列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呈现五个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二是发展方式从注重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四是公共服务从完善体系向提升内涵转变;五是社会治理从粗放分散向精细管理转变,天心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多重战略深入实施为天心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和“一带一部”、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发展成为主要动力,有利于天心区实现借力发展,促进全区发展动力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有利于充分发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为辖区企业利用国内市场、做大市场份额,推动经济发展带来发展机遇。

从省、市层面看,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为天心区指出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和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有利于天心区集聚更多优质资源,加快推进地理信息、大数据、软件信息等新经济发展,推动全区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加快纵深发展,作为长沙市的南大门,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天心区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区位优势非常突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拓展发展空间,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等领域的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优先、区域协调、共建共享发展的新路子,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添砖加瓦。

从区域层面看,新空间的释放为天心区未来五年的大提升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十四五”时期,随着三大板块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大托机场迁建发展空间不断释放,南部片区纳入全市发展战略,这都为天心区承接优质、高端资源提供了宝贵机遇,为深化产业升级和产业协作提供了广阔腹地。未来五年,天心区将着力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推进城区品质提升,加强城区管理和社会治理,实现城区面貌、制度环境、文明程度与全国先进城区接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优势。

第二节 面临挑战

1、从宏观形势看: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及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头增强,威胁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中美贸易摩擦加剧。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形势严峻。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2、从历史时期看:新的历史时期整体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经济下行、结构调整、新动能培育、民生需求、社会稳定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3、从区域发展看:产业支撑、项目落地、内生动力、区域竞争等方面都面临较大挑战。如何加快统筹南北发展,加大“北优”与“南融”、经济与社会、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增强发展的整体均衡性;如何利用现有的发展平台和产业链基础,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赋能传统产业,实现数字经济与现代金融、商贸文旅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天心区地处长株潭城市群几何中心,如何抓好产业、项目建设,真正成为长株潭融城桥头堡;绿心工业退出后,如何实现从无到有,发展好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这些都是天心区在“十四五”时期需要探索实践的重大挑战。

总之,天心区在“十四五”时期既面临严峻挑战,又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全区应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的新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更创新的方法,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在新起点上谱写天心发展的新篇章。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勇当“三高四新”战略的排头兵,以“智慧天心、融城核心”为总目标,坚持“北优南融、数字赋能、民生为本”三大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长沙示范区、中部一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长株潭一体化引领区”,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天心新篇章。

第二节 发展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天心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 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办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1、现代化长沙示范区。对标先进城市,全面推进城区功能完善与品质升级,注重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水平与文化品质、市民素质、社会治理等软实力的“双提升”,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区域辐射力、文化影响力、环境吸引力;充分彰显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自身特色和个性特质,促进科技、金融、人才等关键要素加速向天心集聚,真正把天心区建设成为公共服务完善、行政管理高效、文化品质先进、社会秩序良好、生态环境优美、发展富有活力的现代化长沙示范区。

2、中部一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发展壮大地理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健康服务、文化和旅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生活需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鼓励服务业业态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

3、长株潭一体化引领区。全面落实省、市关于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大力推动在产业发展、消费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暮云片区建设,发挥片区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引领带动和辐射服务功能,打造长株潭融城交通枢纽、公共服务中心、消费服务中心、生产服务中心,建设特色融城小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与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充分融合,全面推进湘江沿岸生态空间创新和生态资源开发,全力保护长株潭城市群“绿心”,促进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打造以产业集聚人群、以配套服务人群的区域生态。

第四节 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天心区大力实施“北优南融、数字赋能、民生为本”三大发展战略。

1、北优南融。全面优化提升北部片区,优化重组片区用地的功能结构,优化交通条件,优化商业环境,增加绿色空间,优化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推进北部外滩片区产业业态优化,依托太平街、坡子街、西文庙坪、天心阁等长沙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历史文化与夜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的融合;大力推动商贸、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推动暮云片区与株洲、湘潭、长沙外滩、省府片区等区域、片区、板块之间的融合发展。围绕“智能”发展数字经济,围绕“环境”发展总部经济,实现服务辐射能力全面融合提升,推动绿色生态发展。

2、数字赋能。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贯穿创新发展理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做好传统产业“推陈出新”、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及新动能全面释放。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指导,围绕全区战略定位和区域发展实际,加快创新要素资源吸纳和集聚,重点发展以地理信息为特色、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等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支持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发展,着力将“天心数谷”打造成长沙“第五谷”,全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为统领,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全力建设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积极助推智慧城市发展。

3、民生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新期盼,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宗旨,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突出充分就业、高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社会服务等重点,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实事工程,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着力打造品质高端化、服务优质化、治理多元化、居民幸福感明显提升的新型社区,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期待的幸福家园。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区将紧紧围绕“智慧天心、融城核心”的总目标,到2025年,全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公共服务优质高效,暮云片区建设实现大跨越,水绿交融的生态城市特色不断凸显,全力建成兼具活力与魅力的高品质天心。具体发展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2025年达到1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70亿元以上,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

——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能级进一步提升,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产业园区全面发展,推动长株潭产业高效协同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2%,亿元楼宇数量达到25栋。

——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信息技术与城区发展深入融合,城区基础配套、城区功能更加完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高效有序的现代化智慧城区基本建成,成为全省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标杆。

——民生事业开创新局面。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建成辐射长株潭城市群的公共服务体系。

——生态建设形成新格局。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绿化面积明显提高,环境面貌更加宜人,城市更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历史风貌保护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长株潭一体化深度融入,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合作共建取得明显成效,跨区域协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能级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治理彰显新成效。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治理效能得到提升,防范化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表3-1天心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目标值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100

1500

预期性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47

170

预期性

3

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44.5

45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3

7

预期性

5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70

75

预期性

改革创新

6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255

500

预期性

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2.4

3.2

预期性

8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30

40

预期性

9

亿元楼宇数量

19

25

预期性

生态建设

1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

达市级

标准

达市级

标准

约束性

1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0以上

82

约束性

12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100

约束性

13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6.4

46.5

约束性

社会民生

14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

5

5

约束性

15

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

%

100

100

约束性

16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8

98

约束性

17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5

95

约束性

18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4.2

4.5

约束性

19

人均预期寿命

80

80

预期性

2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4

约束性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努力,即到二〇三五年,天心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中心城区第一方阵,基本建成现代化长沙示范区,基本实现经济强区、科技强区、教育强区、文化强区、生态强区、健康强区,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之城、活力之城、品质之城、智慧之城。

第四章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准确把握当前战略机遇期与建设转型期叠加、功能完善期与品质提升期交汇并行的阶段特点,加强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结合城区区位特点,构建“三轴三六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布局、专业集聚、区域融合、功能完善的思路,细分区域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建设,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空间,形成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新支撑。


第一节 提质发展“三轴”

1、湘江路发展轴。湘府路桥以北加快对道路交通、城市界面、公共空间、建筑风貌、景观绿化、城市夜景、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提质改造和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业态,同步提升餐饮、酒店、娱乐等相关产业,着力建设环境品质化、产业专业化、功能现代化的城市会客厅。湘府路桥以南拉开湘江大道南延线建设,注重景观、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高端楼宇、地标建筑群、城市综合体等建设引领,构建连续贯通的公共岸线和功能复合的滨水活力空间,建设湘江中央公园带,打造最美江岸线。

2、芙蓉路发展轴。以芙蓉南路为轴线,辐射带动湘府路、万家丽南路,着力推进沿线商贸、金融、旅游会展、文化等产业集聚发展,带动黄兴路步行街、省府商务中心、“三馆一中心”、长株潭商圈、生态动物园等板块发展提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培育一批总部楼宇、特色楼宇、专业楼宇,打造长沙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带。聚集一批数字信息、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创新机构,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地理信息应用场景,着力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信息等为特色的数字经济聚集带。

3、书院路发展轴。以书院路为轴线,联接新开铺路、中意路,串联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板块。加大对书院路两厢的规划提升,优化功能布局,北部区域依托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品质提升和配套完善,以湖南第一师范、天心阁、杜甫江阁为重点,延伸至坡子街、太平街,连点成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高端商务。中部依托省府片区,通过城中村改造、项目招引,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质、智慧化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吸引金融、保险、商务等总部企业集聚。南部区域全面融入南部片区发展,加快新开铺路提质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进中意路快改和两厢开发,大力发展商贸、生态旅游。通过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形成集聚发展效应,全力建设区域新的产业发展轴。

第二节 着力发展“三片”

1长沙外滩突出“北优”,围绕“中心、网红、名街”做文章,以发展金融、文化、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格局、大统筹、大力气推动长沙外滩建设。着力做好城市有机更新,整合太平街、坡子街、县正街、天心阁、贺龙体育馆、西文庙坪等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和培植新兴业态,打造历史文化新名片,激发老城区活力。壮大楼宇经济,聚焦总部企业,进一步发挥华远华中心、汇景环球、保利国际、五矿总部、平安财富等沿江重点楼宇的集聚效应,对标国际金融中心,精耕细作,全力打造湘江新外滩。

2省府区。突出“中提”,围绕“总部、楼宇、商务”做文章,充分发挥省府行政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商务行政、总部办公、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等业态发展,不断加强商务行政、会议会展等专业化服务,加快省府商务中心打造,完善教育、卫生、文体等设施配套,进一步提升省府片区的首位度和吸纳力。加强书院路沿线的功能建设和提质改造,鼓励存量商务楼宇提质升级,加快闲置工业老厂房的升级改造,引导楼宇功能置换,布局一批优质项目和高端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和特色商务楼宇,构建区域新的产业增长极;加快对闲置、零星土地的清理整合,推动土地由零星整合转向连片集中规范发展,推动城区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高标准规划解放垸片区,打造高品质滨江景观带。

3、暮云片区。突出“南融”,围绕“数字、生态、旅游”做文章,集中全力推动暮云片区发展。拉开大交通格局,加快推进暮坪湘江大桥建设,全面拉通新韶山南路南延线至湘潭、中意路快改至湘潭、湘江大道南延至湘潭,实现与湘潭联接的交通格局。进一步提高暮云片区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度,适度超前,科学预判人流、物流导入的规划和速度,高标准推进片区基础设施、交通路网、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污水管网等配套完善,健全“15分钟社区服务圈”,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形成示范效应。重点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文化旅游、高端康养等重大项目,对接长株潭焕发数字经济魅力,打造服务湖南“三高地”建设人才引擎,撬动长株潭融城发展,全力建设高品质绿心,打造长株潭融城核心区。

第三节 重点发展“六组团”

1、五一商圈组团:打造长沙历史文化的亮丽名片,建设闻名全国的时尚商圈。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物联网智慧商圈,大力推动传统零售全面提质升级,积极发展体验消费、平台经济、网红经济、连廊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消费购物体验向社交平台、互动媒体等转变,培育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示范街区,全力推进黄兴南路步行街创建国家级示范步行街,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新零售体验示范区,建成长沙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的引领示范区。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和资源要素,进一步壮大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形成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策划一批具有天心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串联历史步道和城市绿道,打造长沙中央文化区。

2、长株潭商圈组团:打造辐射长株潭的区域消费中心。积极推动以环保大道为轴线的长沙市城市副中轴建设,全面提质改造街区环境、交通通勤、城市管理,充分利用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实现地铁、城铁、快线等交通资源的有效衔接。积极引导总部经济、商务办公、金融保险、高档商业和酒店等业态发展,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全力打造天心消费新名片。

3、新石组团:围绕新开铺、黑石铺街道,打造省府片区新商务中心。以建设省府片区新地标为目标,全力打造省府商圈,围绕新开铺路发展轴,加快推进重点棚改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强城市设计,推进片区路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统筹区域地块招商开发,加快推进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引导商务、金融、总部经济等业态发展,引进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力、金融、建筑等领域企业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财务中心等职能性机构,大力引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等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大项目带动楼宇经济,大项目带动税源经济,助推楼宇经济继续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体。

4、经开区组团: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区、全省软件产业基地,形成湖南工业互联网下半场集聚天心的发展格局。以天心经开区核心区域为重点,加快园区城市功能提升,积极推动天心经开区升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大数据(地理信息)、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加快“天心数谷”和湖南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引入一批国家、省、市创新平台,形成以地理信息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加快园区及周边区域路网、公共配套建设,推动一批影响力大的三市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建设长沙南部最富吸引力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5、牛角塘组团:打造长沙创新创意中心,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着力推进牛角塘片区开发建设,重点布局创新创意载体及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科技孵化及加速服务等科创服务,培育一批国家级设计中心。着力打造“人才社区”“海归小镇”,加快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集聚,积极推动高端医疗、康养休闲、文化体育、创新创意等产业发展,以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完善生活、商业、服务配套建设,吸引更多人才融入安家。

6、解放垸、南托垸组团:打造长沙都市休闲新地标。加快解放垸片区战略空间规划编制,释放片区土地资源。全面提升解放垸、南托垸新农村建设水平,探索区域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力求做到合理选址、科学规划、统一配套,建设高品质新型居民小区。大力促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打造全市都市休闲的示范和标杆。

第五章 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层次,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培植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为建设中部一流服务业集聚区赋能。

第一节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文旅、总部经济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全力打造一流服务业高地。

1发展壮大金融产业。加快完善高级写字楼、高端酒店、高档住宅等商务设施,重点引进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打造机构密集、功能完善的金融总部集聚区;利用存量商业楼宇,重点引入银行、保险、证券等大型金融前台机构及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引进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业务,大力发展金融监管、金融中介服务等金融配套业态,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现代金融服务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打造新型金融服务产业生态,以高端楼宇、城市综合体等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金融要素加速集聚,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努力建成辐射中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出台区域金融产业扶持政策,在推动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金融总部及分支机构落户、发展金融新业态、培育引进创新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重点引导扶持。大力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优化金融法制环境。到2025年,全区金融企业达460家。

2巩固提升商贸文旅产业。依托区域优质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时旅游,提供精品路线、精品景点、精品产品。推动旅游和商贸、旅游和文化、旅游和生态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旅游资源、特色节庆活动、旅游新业态等打造天心区文化旅游超级IP,以点带面、覆盖全域。打造北部“都市商贸文旅圈”。依托天心阁历史风貌区、黄兴路步行街等特色商圈、街区,重点发展商圈购物游、民俗名食游、网红打卡游、特色夜游等。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引入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店铺,塑造具有辨识度的潮流IP。壮大“网红经济”,做大做强“火宫殿”“文和友”“茶颜悦色”等网红品牌,支持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形成新的增长极。持续发展夜间经济,开发特色夜游项目,支持剧院、书吧等商业主体开展主题沙龙、文化体验等夜间活动,形成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旅游新体验。围绕“一街一区”,加快推动5G智慧文旅建设,推出数字文旅地图,推进历史文化景点焕发新活力。打造南部“生态康养旅游圈”。加快“美丽三园”建设,选择一批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村庄,引进高品质民宿品牌,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亲子休闲等旅游活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底蕴的旅游景点。2025年,文化旅游接待人数达2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0亿元。

3、集聚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集聚发展,依托省会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省府所在地行政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要素配套,全面提升总部经济辐射能力。支持长沙外滩片区以金融业为重点,引入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配套发展金融服务、商务配套业态,打造集金融、商务、休闲于一体的金融总部集聚区。支持省府片区建设一批超甲级商务楼宇,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引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民营领军企业集团,配套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打造高端时尚的省府总部经济集聚区。支持暮云片区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总部、第二总部及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总部入驻,打造形态新颖、生态协调的低密度绿色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盘活土地、楼宇存量资源,扩大承载容量,全面提升楼宇品质,引入国际化、专业化楼宇管理运营商,打造一批智慧楼宇、特色楼宇,为总部企业入驻提供平台载体。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全力做好总部企业服务,推动现有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就地转型。到2025年,区域总部经济功能不断强化,培育引进企业总部(含区域总部)50个。

第二节 大力培植新兴产业

围绕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大数据(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等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标准建设“天心数谷”,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1、加快大数据全产业链建设。依托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总部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平台,延伸大数据产业链,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战略布局,打造以地理信息为特色的大数据产业链集聚地。加快“天心阁”研究院建设,打造地理空间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国际交流的开放合作平台。以应用场景为重点,支持发展大数据融合应用环节,加快推动大数据应用从政务向民用、商用延伸,推动大数据(地理信息)在交通、教育、健康、社保、就业等民生领域,尤其是在云计算、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方面应用拓展。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引进和培育大数据(地理信息)百强企业20家以上,推动大数据(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2、大力夯实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湖南省大数据交易中心、湖南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湖南省高分卫星气象应用中心、湖南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依托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园、天心软件产业园等载体,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引进世界500强软件企业、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国内外上市软件企业在区设立综合型、区域型、功能型总部,着力打造以智慧经济、数字经济为主的数字经济集聚示范区。高水准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入驻,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推进全产业链聚集发展;支持校企共建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等活动。

3、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充分利用辖区高校、上市和重点企业、长沙市大数据产业链等资源平台,在医疗、教育、交通、城管、服务、应急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积极推动软件信息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移动支付、分享经济、区块链、创意经济等领域拓展应用。支持龙头软件企业建立研发基地、技术中心和专项实验室等,鼓励知名软件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孵化器等。营造发展氛围,构建链接全球数字经济高端创新资源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强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

4、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电力、建筑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大数据平台,推进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价值链提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实施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推动5G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立足天心实际,加快培育提升文化广告、人力资源、高端康养等特色产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

1、文化广告。扩大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品牌影响,引进培育国内外知名的领军创意设计企业,打造一批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创新优势、规模优势的广告骨干企业,提升具有细分市场服务能力的中小型广告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其向精、专、特、新方向发展。继续发挥好国家知识产权局长沙商标受理窗口等载体作用,进一步提升推广产业品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互联网广告、数字传媒广告等新兴业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广告综合服务运营商。重点关注音频、短视频、直播等内容产业细分领域,大力培育、引进互联网传媒龙头企业。支持动漫产业集聚发展,发挥山猫吉咪等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支持拓展游戏、电竞等周边产业。到2025年,园区入驻企业突破1400家。

2、人力资源。以中国长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加快资源整合、产业链完善,引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整合长株潭三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资源,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示范标杆和人才服务高地。重点发展人才招聘、人才测评、劳务派遣等高附加值服务,着力构建数字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全产业链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人力资源知名企业,到2025年,力争实现营收突破200亿元,税收突破3亿元,入驻企业超过800家,培育领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60家,努力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力争在全国同类园区排名中进入前十名。

3、高端康养。发挥爱尔总部基地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集聚优质医疗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支持智慧医疗、第三方医疗服务等新兴业态,积极打造面向国际的全球一流眼科中心。着力引进战略资本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医药物流企业的引进力度,以先锋广场周边区域为重点,依托现有医疗资源积极打造医药物流产业集聚区。以绿心区域和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支撑,新建或改造一批兼具医疗服务、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项目,重点引入一批高端康养项目,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区和康养区。

第六章 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具有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城区

以打造“创新型城区”为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创新开放模式,打造中部地区创新活力高地。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科技、要素、体制、管理创新等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提升优势产业创新水平。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等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创新产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一批在行业内发展潜力足、成长性强、支撑力大的“人才+科技”产业化项目,提高成果“带土移植”成活率。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服务能力突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示范应用工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大数据(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等领域龙头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培育一批、引进一批、孵化一批,分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一批大数据(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以融资、人才、科技创新等为突破口,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

3、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创客生态圈构建为核心,以长沙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等园区孵化器为基础,发挥创意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国家、省、市创新平台申报工作,新增一批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双创楼宇和众创空间。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不定期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大力促进长株潭地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第二节 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围绕创新型城区建设,大力营造有利于激活创新动力的良好环境,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和潜力。

1、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信息、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重点产业,利用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和政策,依托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高水平大学等各类载体,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引进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2、大力开展创新人才培育。积极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地理信息研究中心的交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科研基地,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到天心就业。强化人才服务,完善和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围绕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综合公共服务,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鼓励设立各级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种子”资金作用,运用市场化运作,引导各类资本投向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

3、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通过科技项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各类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支持大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主导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加大创新创业宣传,不定期举办创业者沙龙、论坛、创业大赛,搭建创业者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万众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

第七章 坚持改革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积极对接重大战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引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打造全省营商环境首善之区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深入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营商环境政策,优化创新政府服务,对标先进城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探索试点“1+N”审批服务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注销实现全程网办,全面建设无证明城区。依托“一日一制一景三中心”制度,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关注企业需求,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完善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体制机制,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畅通政企交流互动和信息反馈渠道,为企业提供诉求办理、融资增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品展示和创客空间等综合性公共服务,打造国内领先、中部一流的营商环境。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政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一件事一次办”;加快“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强化“三集中三到位”,推进“综合窗”改革落地;进一步深化园区改革,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部分职能,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畅通群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3、全面推进信用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努力培育具有天心特色的信用文化价值体系。加强行业组织协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会员信用记录,开展信用培训、信用承诺、信用应用等,引导行业增强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开展“诚信天心”建设,大力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探索运用大数据建立食品安全、金融信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强诚信文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诚信商圈、诚信街区创建。

第二节 主动引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坚持区域协同、共建共享,加快构建面向长株潭的经济圈、交通圈、服务圈,全面发挥长株潭一体化引领带动作用。

1、全方位开展区域合作。深入落实《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和共保联治,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样板。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长株潭三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推动专项领域合作的重大问题、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等,逐步建成长株潭城市群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广泛调动社会各类组织和行业的积极性,积极开展跨区域行业联动,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

2、全面提升辐射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格局,加快地铁、城铁等与湘潭、株洲的联接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延伸,加快推进湘江大道南延线、新韶山南路、老107国道城市化改造、暮坪大桥建设,实现三市人口、资源便捷交流,纵向交通网延伸拉通,着力构建“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集中布局一批辐射长株潭的体育、会议、文化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对接,依托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健全跨区域人才联合培养及流动机制,推动长株潭三市教育、医疗、卫生等优势资源共享。

3、加快重点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契机,发挥数字产业对长株潭信息资源整合、公共服务支撑、智能平台建设的优势,在建设长株潭生态绿色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彰显天心担当。以暮云片区为依托,联动昭山片区、大王山片区,整合长沙生态动物园、盘龙大观园旅游资源,形成“精品一日游”路线。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大市场上走在前列,积极配合推进金融、技术、土地、人力资源等市场一体化。

第三节 推动对外开放全面深化

立足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1、加快链接国内优质资源。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一带一部”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支持优质资源“引进来”,引入一批业态新、质量高、带动力强的重大创新项目落户。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片区优质资源,积极搭建高层次开放合作平台,重点推进产能对接、产业链衔接和市场拓展,深化拓展与其他开放地区的区域合作。

2、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促进重点企业“抱团出海”,全力支持和培育辖区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支持本地特色品牌走出去,扩大天心名优产品和服务的影响与市场占有率,打造区域性、国际性品牌。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以大数据(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骨干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中小外向型企业。

第八章 坚持扩大内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天心作为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提高投资质效,积极推动提振消费和有效投资的结合促进,更好服务于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建设国际性区域消费中心

不断适应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提质消费供给,加快推动消费市场拓展提升。

1、着力打造网红城区。繁荣发展“夜间经济”“网红经济”,提质升级坡子街、太平街等老街和南门口、冬瓜山等美食集聚地,鼓励举办富有地域特色的夜市、美食节、消费节等。积极发挥本土“网红”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夜经济载体、场景、网红主播和打卡点,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加快引入知名MCN机构,率先成立区域直播行业协会,围绕短视频、秀场直播、网红打造、直播带货等内容,加强与辖区重点产业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网红环境,进一步提高天心区夜间经济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支持开展夜间经济环境的优化、亮化、美化工程,提高电商直播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网红直播电商环境。加强主流媒体、融媒体对夜间经济的正面宣传引导,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天心区旅游消费打卡,不断提升网红经济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完善国际化消费配套机制,支持商圈加强与跨国零售商、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提升各类消费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加快国际化公共设施、服务标准、外语环境等建设。

2、不断扩大消费市场。积极实施消费扩容,加强商业综合体等载体建设,大力推动汽车6S街区提质升级,促进商圈、街区文化内涵的提升、发展管理的规范和地域特色的彰显。加快消费网络完善,推进商圈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停车系统、配送模式、便民服务等智慧化建设,构建以五一商圈、长株潭商圈为中心,特色商业街、副商业中心为补充的消费体系。加快发展社区商业,合理配置便利店、社区农贸市场、药店等便民服务设施,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积极促进传统餐饮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一批传统老字号。鼓励衣食住行消费,积极引导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市场发展。

3、加快推进消费升级。以消费新热点、新模式为重点方向大力推进消费升级,深挖资源特色,实行多商圈、多形式、多主题联动,“以点带面”打造特色主题消费,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体等消费品质提升和发展。不断挖掘新消费热点,集中培育一批线上零售、在线教育、网络培训、居家办公等功能性服务平台企业,激活“宅经济”背景下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和潜力。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和风格独特的个性店铺,不断丰富零售商业业态,积极推动多元化、特色化消费。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培育新零售标杆企业,鼓励传统商贸业开展线上营销,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互动融合发展。引导发展智慧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等消费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重点推进和包支付、“刷脸”等消费应用,规范布局一批无人零售店、智慧便利店等。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流通创新,促进消费成本降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增长。

第二节 拓展提升有效投资空间

切实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点领域补短板,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1、切实强化招商引资。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请进来”力度,主动对接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引导各类资本投向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重点产业链招商,找准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带动一批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补齐产业链短板,争取更多产业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促进资本、项目和人才的集聚。提升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旧商务楼宇、旧厂房的改造升级,促进存量楼宇、老旧商业物业综合提升,进一步提质楼宇业态,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楼宇、亿元楼宇,促进楼宇功能协作和深度融合。进一步梳理土地、楼宇等资源,加快地块出让速度,建立健全招商信息交流、信息定向公开制度,加快招商队伍整合,探索建立区域招商引资平台,加快构建高层次、精准化招商网络。

2、着力拓展投资新空间。切实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在重点领域谋划开发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突出产业类投资,加大对总部企业、补链强链企业的招引,扩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投资;保障民生投资,突出对城市功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社会民生改善等保障性领域的投入。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多措并举切实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创新成本,激发和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注重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民间投资的信心,抓好中央、省、市关于民间投资相关政策的落实,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补短板等重点领域的隐形门槛,为民间投资创造机会。全面盘活政府投资,探索推进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积极为项目争取上级政策性、扶持性资金支持。

3、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规划建设,推动实现5G全域覆盖,加快构建面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智慧服务平台,依托“我的长沙”APP建设成果,推进智慧天心移动端建设,聚合公共服务资源和各类应用,为民众提供便捷智能的智慧化公共服务。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场景应用示范区,加快推进5G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街区建设。完善供电设施能力,加快老旧小区配网改造,加强变电站升级改造、电网建设,大力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建设改造。

第九章 坚持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

坚持把加快现代化进程体现于城区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推进精准规划、精美建设、精致管理、精明增长,明晰城市空间定位,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健全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协调发展的空间功能分区和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全面增强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建设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格调、有品位的“五有”城区。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

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致力改善城区环境,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提高现有城市空间土地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1、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统筹发力精准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推进“多规合一”,绘制城市发展的“一张蓝图”。着力推进精美建设,把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区建设中,聚焦城市设计、综合功能、文化底蕴抓提升,优化城市绿化、彩化、亮化,打造最美滨江天际线,建设高颜值的精美城区。纵深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打造城市更新示范区,重点推进西文庙坪片区品质提升,加强历史文化步道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继续推进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等工作,扩大社区管理物业化、环境综合整治和交通疏导工程实施范围,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区现代化水平。加快盘活老城区存量土地资源,培植新兴业态,焕发老城区活力,到2025年,完成老旧小区(片区)改造179个,实施棚户区(含城中村)改造项目16个。

2、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实现精明增长,科学划定城区开发边界,建立集约型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更加注重存量土地资源优化,深挖存量潜力、提升存量效益,加快对闲置土地、零星土地的清理整合,推动城区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全面盘活闲置资源,持续加大烂尾楼项目、供而未建土地处置力度,加快推进暮云片区融资用地控规落地和统征手续办理。以产业发展推动去库存,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深度盘活闲置楼宇与工业地产资源,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楼宇二次更新改造,提高存量楼宇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整合区域商业商务楼宇和公共活动空间,加强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和立体开发。

3、加强城区功能配套。深化拓展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打造一批承载文化根脉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步道、景观工程,着力挖掘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引导区域设施配套完善和功能品质提升,进一步改善和增强城市生活功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城区品质与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着力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和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有序推进暮云片区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公共停车场、“厕所革命”和垃圾收集站等公益项目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升级版。积极完善水电气供应等公用设施,提升电网供电能力,加大堵点、积水点改造力度,实施小区排水管网改造。

4、大力建设国际化社区。围绕省府片区、暮云片区引入国际化社区,按照“公园社区”理念,以低密度建筑为主,采用高绿化率、低容积率开发方式进行开发和建设。配套建设国际化学校、国际医疗机构、国际艺术中心、国际连锁商业、外籍人士之家等服务设施,打造聚合高端要素的国际化社区服务体系,营造适宜国际人才居住、发展的环境。深化国际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精细化、动态化、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务。

第二节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加强各交通设施的无缝化连接,积极构建内联外拓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1、完善立体交通体系。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路网南延西跨,形成铁路、公路、过江通道、水路、机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全面对接湘江新区,全力推进暮坪湘江特大桥建设;加快暮云片区主干路网体系建设,完善区域轨道交通、长株潭城际铁路体系,重点支持5号线、7号线、9号线建设。加快长株潭一体化交通建设,依托“三干两轨”加快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重点推进湘江大道南延线、新韶山南路建设,积极打通边界断头路,打造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

2、进一步优化内部路网。加快城区内部路网优化,重点打通交通瓶颈、提升主干道通行能力,建成完善快速的城市路网,积极推动过江通道、轨道交通、公交站点等基础配套向区域延伸建设。围绕重点片区,继续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增强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和承载功能,老城区结合历史街区改造优化道路交通组织,进一步改善交通微循环。省府片区重点打通断头路和城区堵点、拓宽瓶颈路、新建城市支路,进一步优化芙蓉南路交通管理,逐步形成“外贯通、内联网”的交通格局。暮云片区重点推进高云路、南湖路等道路建设,拉通片区内断头路,促进地铁、公交、的士、站场等向片区延伸;提升片区道路建设档次,对主干道、人行道、下水道、绿化亮化等设施提质改造,推进人行道板砖改造及道路标识、标线、信号灯工程。加密农村公路基础网,进一步提质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40公里。

3、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综合运用经济、行政、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交通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信号、指示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维护,科学合理设置车道和信号灯,不断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适度增加停车供应,大力发展停车配建,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着力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大力发展智慧交通,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停车信息化建设,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稳步推进公共充电桩建设,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加强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合理规划,疏堵结合,依法严管交通违法行为。

第三节 提升城区服务管理能级

创新城区智慧化管理模式,加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协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全面提升现代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1完善网格化管理体制。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优化网格化管理格局,推动城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加强网格化管理,以城区责任网格为基础,做实做强街道网格中心,积极拓展网格管理内容,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延伸。不断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充分整合各类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推动大联动与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区自治、社区共治的有机衔接,真正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

2、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精细维护,利用城管智慧管理系统、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环卫智能化管理平台三大系统,推动城市维护精细化与智慧化深度融合。强化区级数字化中心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区数字化二级平台作用,拓展城市管理电子信息化的覆盖领域和范围,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推进智慧应急指挥系统与全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部门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效能。建立健全智慧公共设施“亮身份”应用系统,为路灯、井盖等公共设施贴上“二维码”。加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准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3、加快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打造一流“城市大脑”,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支持体系,加强数据中心互联互通,进一步发展智能楼宇、智能社区、物联网系统等服务民生的智慧城区应用。实施智慧景区升级工程,以天心古阁、第一师范、贾谊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为试点,推进景区智能化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商圈建设,依托五一商圈、长株潭商圈等重点商圈,开展智能化改造建设,支持实体商业智能化升级,推动百货商场、大型综合类超市建成电子标签、智能收银系统、线上交易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一批智慧街区,在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太平街、坡子街等特色文化步行街大力推动空间设施、消费体验、智慧街区等智能化改造提升。

第十章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精心塑造“江心湖垸城”生命共同体,构建山水特质鲜明、绿色基底深厚的生态格局,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

第一节 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重点加强污染防治,节约利用资源能源,构建城绿交融的生态空间格局。

1、大力挖掘绿心生态价值。深入实施绿心生态保育工程,联动株洲、湘潭建设长株潭生态绿心国家森林公园,擦亮绿色底色。开展绿心价值提升工程,多渠道、广层次挖掘区域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将生态与科技、艺术、文化等元素融合起来,把生态“颜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努力推进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2、营造清新秀丽水系生态环境。以河长制推进为抓手,以湘江、解放垸保护治理为重点,重点推进河道疏浚整治、湖泊生态清淤、水量调蓄引排等。切实加大湿地保有量,以湘江、解放垸、南托垸为核心,加强河湖水生态修复。提升水质优良率,加强港子河、南托港、双管子河不达标水体和小流域综合整治,持续改善水体水质,消除劣质水体。

3、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构建生态廊道,强化湘江河道岸线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强洲垸资源保护开发,做好兴马洲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生态引领,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1、改善人居环境品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防控和全过程监管,加大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的治理力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强化清洁能源替代,继续推进控车、减煤、治污、降尘等措施,明显降低PM2.5、臭氧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抓实“六控十严禁”,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深入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加快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新建扩建、排污口截污、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水环境保护工程。强化垃圾分类管理,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基本实现有条件区域分类减量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严控噪声污染,加大工业企业、建筑工地、交通要道等区域的噪声监管和治理,减少噪声对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加快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积极开展餐饮业专项整治,有效治理油烟、含油废水和餐厨垃圾;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实施道路提质、水利设施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小微水体建设等项目,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2、提质城区公共空间。加强城区公共绿化提质,实施“增绿提质”行动,推进城市重点道路,重点节点绿化提质。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开展街角花园等城市公园建设和人民满意公园创建,打造城市园林化精品,提升园林绿化水平。以“精美长沙”为标杆,建设城区立体景观,推进立交桥、人行天桥、建筑立面立体绿化、亮化,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到2025年,新增绿地面积50公顷。加强城市道路、城区景观提质,重点推进“五纵五横”道路空间品质提升,推进“一江两岸”城市照明提质,强化楼宇亮化特色和整体设计,打造户外广告招牌示范路(街区)、精品夜市街区。

3、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快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指导企业实施环保产品技术和节能技术改造,在太阳能光伏、水污染治理等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公共机构和商务楼宇节能管理与改造,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监测。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完成市定目标。全面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办公、绿色出行,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完善采购办法,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

第三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大力推进产业振兴。以暮云、南托、大托铺街道为重点,坚持“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发展方向,走都市生态农业之路,不断增强农业的城市服务能力、生态涵养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开展都市人群定制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微田园”建设,打造一批集都市文旅、观光休闲、农业博览、花卉园艺、家庭农庄等为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面向长株潭人群休闲需求,新建及改造升级一批生态农庄,大力发展葡萄、草莓采摘和多肉植物观光等近郊生态观光旅游项目。

2、重点发展人才振兴。深入实施回乡创业工程,完善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摸排工作,大力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行动,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建立区村‘三位一体’电商专门人才队伍,围绕辖区特色农产品开展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制定电商培训计划。组织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一对一结成“致富共同体”,共同走向致富道路。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培育制度,健全培训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能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加快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公序良俗,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4、积极推进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高水准建设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深入实施绿心生态保育工程,联动株洲、湘潭建设长株潭生态绿心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绿心价值提升工程,多渠道、广层次挖掘天心区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将生态与科技、艺术、文化等元素融合起来,把生态“颜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努力推进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开展水、电、气、电信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污水治理、农网改造、灌区水利工程改造、农村路网升级等项目。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屋场、美丽“三园”建设,在大托、南托、暮云等街道统筹布局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到2025年,建设美丽乡村6个、美丽屋场20个、美丽“三园”3500个。

5、强力推进组织振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完善领导统筹机制,统筹组织、宣传、政法、民政、财政、农业等部门资源力量,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一线战斗堡垒的作用,保持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振兴群众基础,完善乡村各项体制机制,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扎实的乡村振兴群众基础。

第十一章 坚持民生为本,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短板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积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深化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1、多渠道促进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巩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长效机制,提升创业服务能力,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落实人才新政“22条”,重点支持拥有符合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十四五”时期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加强精准就业服务,聚焦重点人群就业援助,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针对重点人群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作用,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实时化的监管防控体系,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加大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工作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更高水平发展。

1、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新建或改扩建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石碑中学、湘府英才益清小学、许兴小学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100%。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提高公办园占比,新(改、扩)建一批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到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100%,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市级要求。

2、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和教育质量,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创新办学机制,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通过引进优质资源、依托合作办学等方式建设一批优质学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设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储备一批优秀教师,完善教师队伍交流培训和管理评价机制。强化特色教育理念,推动全区特色教育资源、特色课程的整合共享。

3、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并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保障学校师生合法权益,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完善多元化办学模式,推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少数民族、残疾儿童、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

第三节 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1、全面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图书馆、区文化馆、非遗展厅等公共文化资源优势,健全档案综合保障和服务体系,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提质一批示范性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图书社区分馆、农家书屋、社区多功能运动站场等公共文体设施,全面完成区社会文化服务中心提质提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2、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保护。依托天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和文物保护,推进老城区历史文物保护。深挖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精心打造西文庙坪、青山祠等历史文化街区,讲好天心文化故事。抓好非遗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学校、进市场。

3、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发挥“三馆一中心”、长沙戏剧艺术中心、田汉大剧院等文化综合体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服务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继续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全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完善街道、社区(村)体育健身设施,丰富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到2025年,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100%。

第四节 大力完善更加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健康天心”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管理、应急处置等健康服务业发展,全面促进人民健康。

1、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布局,稳步推进大型医院建设,强化专科医院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床位数达到7.5张;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新建和提质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保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就医服务圈。鼓励发展智慧医疗,推动医疗终端智慧化改造,实现医疗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大与三级医院的有效合作,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级卫生人才,加大街道、社区基层医务人才、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加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3、提高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建立全区卫生应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疾控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队伍和设施设备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节 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强化民生托底保障功能,重点抓好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保障服务,形成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法规政策,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重点加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相互联通的社保经办服务网络体系。积极落实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政策。到2025年,全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8%。

2、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成为基本民生配置。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加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大养老院、敬老院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力度。到2025年,确保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40张。

3、发展社会救助事业。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构筑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做好低保家庭、特困供养对象、高龄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救助,发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制度和社会力量的合力,持续推进“爱心天心”帮扶工程,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权益,推动慈善事业规范化发展。

4、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决贯彻“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多元住房保障,积极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合理布局全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加大人才公寓供应量,优化公共住房规划布局,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到2025年,全区计划完成各类住房保障17650户。

第十二章 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天心

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全力建设平安天心。

第一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方式,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推动“互联网+社会治理”智慧化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畅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充分用好“有事好商量”南城议事平台;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与社会矛盾调解的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进一步增强协商合力,提升民主协商工作实效。

2、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实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协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倾、力量下沉、权限下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施好街道领导干部驻点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两代表一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制定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提升社区工作者待遇,不断壮大基层社区服务队伍。

3、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以李丽心灵服务中心、小蜜蜂等志愿服务组织发掘带动更多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区。

第二节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1、加强平安天心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方位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涉诈、涉黄、涉赌、涉毒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国防观念,推进国家安全和国防动员建设。

2、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督管理,针对食品药品、道路交通、油气管线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常态化的消防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积极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区和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区,提升基本公共安全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快速报警和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系统,提升公共安全事故的智慧化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3、推动矛盾源头化解。强化源头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健全利益表达、协调机制,探索化解复杂信访问题的新途径。完善信访工作制度,重点加强网上信访建设,完善法定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理性化、合理表达诉求。持续加大防范金融风险、警惕非法集资等宣传力度,增强群众风险防范意识。

第三节 营造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

1、推进法治天心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建设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审批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弘扬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2、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司法救助,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法律服务全覆盖;推进街道、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

第十三章 规划的保障实施

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确保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一、抓好规划实施

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经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周密思考,专家学者的认真论证,人大代表的严格审查,具有科学性和法定的强制性。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性,把规划的目标逐年分解,作为硬指标落实到基层。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单位年度计划,明确进度,抓好落实,确保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对重大建设项目,要建立领导负责制,加强新项目的攻关力度和在建项目的调度力度,强化项目的开发,确保规划项目的落实。要综合运用政策、制度、目标管理、财税、投资、价格、信贷等手段,引导规划的实施,确保规划如期实现。

二、强化人才保障

创新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机制,推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调动主管部门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创业创新平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转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切实保障人才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人才工作的资金保障力度,不断创新投入方式的多样化。统筹协调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天心区三大产业人才队伍和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重点提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领域人才队伍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天心区与人力资源园在引进高端人才、落实支持政策、使用专项资金、打造服务平台和舆论阵地等方面的人才供需对接及资源共享,实现人才资源在全区内部优化配置。

三、落实监督考评

完善监督评估,切实加强规划实施检测,及时发布统计监测信息,完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和专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考核评价。分解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调动公众积极性,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等载体,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十四五”规划宣传,正确引导社会预期,让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凝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加强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

四、强化统筹协调

由天心区政府牵头,成立“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细化落实本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任务。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导作用,以国土空间规划、人口、土地、环境、专项规划为支撑,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统筹。加强政策协调引导,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市级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及长沙市政策的衔接。统筹责任分工,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方案、按计划、分步骤有效落实。

天心区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秘书处

2020年12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