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区文旅体育局 > 规划计划

天心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 : 2021-12-07 来源:天心区文旅体育局 字体大小: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推进我区“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立足我区实际,提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十四五”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以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我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天心文化振兴,加大文旅深度融合力度,助力“智慧天心 融城核心”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天心区文化旅游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总体目标

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突出天心文化底蕴与特色;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力建设和谐文化,做强做大公益文化事业。到2025年,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形势,与我区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建设好民生工程,强化活动开展,完善组织网络,提高竞技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新期待、新需求,全面提升全区体育整体实力,努力形成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领先,体育产业日益壮大,体育设施便民惠民的体育发展新局面。围绕天心古阁、白沙古井、第一师范、贾谊故居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做好文化旅游要素匹配,推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配套建设,做好“旅游+商圈”“旅游+文化”几大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通过文化旅游资源、特色节庆活动等打造天心区文化旅游超级IP,以点带面,覆盖全域。到2025年,文化旅游接待人数达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0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一是不断完善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民众均等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和享受文化惠民成果。全区拥有示范性街道综合文化站14个,标准化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3个,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相关要求,将继续进行标准化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创建,争取全部覆盖率为100%。加强总分馆建设,不断完善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街道、社区为分馆的服务体系,实现资源互通互享,规范管理、分级运行、创新服务,充分满足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完善数字化文化馆、图书馆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购置一批数字化服务设备,推进我区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从平台管理、资源建设、运营维护三方面着手,通过线上服务加线下服务的形式,扩大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数字文化馆服务能效,提升我区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满意度。

二是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建设。坚持开展“好戏天天演 欢乐满星城”、文化惠民、全民阅读等品牌活动。依托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分馆等文化阵地联系各文艺团队、协会开展各项活动,推动活动制度化与经常化,实现文化工作重心、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下基层,不断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加大对传统文化培训基地的打造。依托天心区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展厅开展公益培训,加强全民艺术普及。组织文艺团队,联系学校、少年宫、社区等基层开展常态化学雷锋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的宣传。

三是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工作者培训力度。每年开展针对文化馆工作人员及街道文化站长的培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对群众文化团队的管理和扶持。从资金支持、业务能力、活动场地等方面对我区群众文艺团队增加扶持力度,提高群众文艺团队创作精品力作的积极性。鼓励与组织群文团队参与省市区组织的各类比赛、评奖、评优评先等活动。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引进数字化运营、舞蹈、文学等门类的专业人才。

(二)继续大力推进体育工作

一是充分重视群众体育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网络赛事活动,传播健身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们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健身的习惯,在全区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热潮。十四五期间,在现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再力争打造1-2个有较大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特色品牌活动。每年开展至少一次全区性的综合性运动会,群众体质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稳步增加。二是健全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核心的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网络,每年培育和发展4个以上体育社会团体,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推动全民健身、提供体育服务、参与体育管理方面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到2025年,建成1个区级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建成1-2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每年投放各类健身设施不少于60套,大力实施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工程,不断完善“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鼓励社会力量建设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科学、长效的全民健身工程(点)使用与维护管理体系,在资金、人员、制度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保障,缓解全民健身工程点维护管理问题。建设好群众身边举步可就的场地设施,为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创造条件。四是不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通过开展全民健身节、社区体育节等活动,普及推广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休闲运动项目,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实行工间操、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日常健身活动,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鼓励营利性公园每天定时免费对社会开放。五是不断加强体育工作队伍建设。建设1支懂业务、会管理、能组织的专职街道文体站长和专(兼)职社区(村)体育专干队伍,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和技术等级制度,建设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从业者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以上。六是逐步开展“智慧体育”服务。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推广线上体育消费券领用、赛事培训报名、健身地图导览、体育组织查询、体育新闻获取、器材维护管理等功能,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缩短市民的健身半径。

二是全力抓好竞技体育工作。一是建立竞技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充分调动辖区高校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全面推动三大球等项目的普及和提高,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训练、竞赛体系。二是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田径、乒乓球、体操、篮球等优势项目,以区业余体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的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继续推行体教结合的模式,努力实现资源互补,做好后备人才输送工作,促进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

三是不断扶持体育产业发展。一是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等新业态。鼓励社会和市场力量,建设一批共享健身服务平台,供教练授课、租赁场地、购买装备、开具运动处方等远程服务,助力体育产业提质升级。形成“体育+”融合发展态势,构建高水平体育赛事平台,带动周边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打造“体育+旅游+产业”齐飞的多赢项目,繁荣体育文化市场,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促进体育消费升级。二是扩大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体育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三是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做好服务工作,促进体育市场主体诚信经营,健全惩戒机制,积极推进体育产业有序发展。

(三)继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基地。以天心阁、杜甫江阁等沿江文化资源为载体,彰显湘江历史文化记忆功能。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推动文庙坪片区、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核心文旅资源融合发展。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把长沙主城区各历史文化景点和场馆串联成线、连片成面。重点发展国学经典游、深度研学游、网红城市体验游等文旅融合产品,增加对古城新生的文化传承记忆。

二是推进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历史文化资源普查,配合市局对《长沙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的整理,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完整重现和持续发展,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有机更新与合理利用。优化文物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完善文物档案,健全文物名录,统筹推进文物实体性保护、收藏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文物安全管理制度,促进不可移动文物价值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文物旅游、研学旅游相结合,建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精品工程。强化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以博物馆、纪念馆为阵地,充分发挥全市国有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历史文化科研和科普的作用,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利用。

三是落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进一步开展全区革命文物统计调查,配合市局开展编制《长沙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抓好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本体保护,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以省、市两级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红色旅游精品工程、革命文物宣传教育工程等五项工程为抓手,打造一批革命旧址保护、展示、利用、传播的精品项目。结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探索革命文物与红色精品景区建设相结合、与特色乡镇建设相结合、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与传统保护村落相结合的模式,贯彻落实革命文物的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示范引领,一体化推进革命文物的保护展示、教育传播和创新利用。

四是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完善非遗保护事业体系。加强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落实保护单位的主体责任和传承人的传承职责。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基层保护力量。推进非遗普查、认定和登记,健全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开展濒危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加强对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利用。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建成一批示范性非遗传习所,实施非遗传承传习人群培养工程,开展名师计划,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事业深入发展。推进重点项目传承振兴。实施文化创意赋能传统工艺,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以文旅消费激活、振兴传统工艺。重点传承和振兴湘剧、长沙弹词、菊花石雕、等传统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反映长沙历史发展进程、对国家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的征集整理,加强历史古城遗址、民风民俗名人、老街老字号、方言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保护。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鼓励曲艺、文学、美术、工艺、民俗演出等系列非遗课程进入教育体系,完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加快恢复区域非遗文化生态,推进非遗生态保护村落建设,推动非遗保护植入旅游场景,拓宽非遗资源传播路径,打造一批特色示范村落基地。加强传播与交流,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支持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展览展示活动。

(四)继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进一步做好顶层规划设计。进一步联合相关单位《天心区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旅游规划的顶层设计。指导各街道摸清辖区旅游产业资源家底,全区统一规划,在规划允许范围内清晰发展蓝图。依托旅游强市战略,凭借长株潭核心区优势,将全区景区、景点串点成线,通过构建开放式的休闲环境,营造全域休闲氛围,搭建休闲旅游产业设计中心、旅游人才培训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营销推广中心等发展平台,打造核心吸引物,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推进城市休闲化进程,为长株潭CED(电子商务中心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休闲环境。重点发展商务休闲、观光休闲、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等五大休闲产业,吸引龙头企业入驻、领军人才留居,全面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的提升,将我区打造成为长沙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核心。

二是推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建设现代都市风情旅游区。整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天心阁、李富春故居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全国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红色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构建系统完善、特色突出的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地。同时加大黄兴路步行街、五一商圈、解放西路等特色商业街区和太平街、坡子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融合,积极发展都市观光、旅游购物、养生保健、生态休闲、文化体验、文化观光、文化娱乐等业态,彰显长沙“娱乐之都”“快乐之都”“夜游之都”的旅游魅力,打造现代都市风情旅游区。

三是进一步做好旅游产业培育工作。指导旅游企业升级转型,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产业队伍。充分利用南部休闲旅游资源,重点培育以贺龙体育馆、三只熊冰雪王国和友阿奥特莱斯冰雪奇园为代表的特色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以长沙生态动物园为代表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推动以“三馆一中心”和西湖共享农场等各类特色农庄为代表的科普亲子游、研学旅行、乡村旅游等业态,稳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大招引力度,将实力雄厚、生态环保并具有带动效应的文化娱乐旅游项目引进长沙南部区域,形成辐射周边市州的休闲生态旅游圈。

四是进一步做好旅游市场监管工作。认真开展文明旅游专项督导检查、交通顽瘴痼疾整治行动等工作,把文明旅游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内容,有效推进文明旅游,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日常检查及专项检查,制定辖区旅游企业检查计划,按照各项安全生产规定,严格要求相关单位实现旅游安全生产规范性管理,加大对辖区旅游行业的消防、食品、交通、景点高危项目及疫情常态化管控等安全隐患的督查力度,形成有效的旅游安全生产工作的保障机制,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确保辖区旅游市场文明、平安、有序发展。



长沙市天心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2021年12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